蔡宝祥鸡多病因呼吸道病的流行动态及防控

时间:2016-12-1 1:46:28 来源:腹膜炎

  鸡多病因呼吸道病又称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指商品化生产条件下,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以及免疫抑制性病原和不利的环境条件等多种病因并发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这种混合感染比单一病原感染更为多见。此外,常规免疫接种引起的呼吸道反应在多病因呼吸道病的发生中也可起重要作用。

  每到冬春季节,多病因呼吸道病便成为困扰大多数鸡场的主要疾病问题。江苏家禽研究所曾调查12个大型鸡场、呼吸道病占发病总数的72.5%,其中以多病因呼吸道病为主,几乎所有鸡场都有此病流行。我国商品鸡群中的呼吸道病绝大多数是多病因呼吸道病,这是因为这些鸡群都存在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疫苗毒或野毒感染,都存在一种或数种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感染,一般鸡场都存在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呼吸道疾病是多病因的。

  一、多病因呼吸道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该病在商品肉鸡群和育成期的青年蛋鸡群常造成严重的损失,死淘率可达30%以上,同时生长迟缓、胴体降级或废弃。发病鸡群常有严重程度不等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啰音、呼吸困难、喘息、流鼻涕、流泪、眼睑肿胀等,病鸡白天呼吸症状较轻,夜晚症状比较明显。肉鸡发病大多在20~40日龄,死亡率达10%~40%。成年蛋鸡的死亡率虽然不高,但产蛋可受到严重影响,产蛋率可下降30%~40%,有砂皮蛋、软壳蛋等。

  主要病理变化见咽喉黏膜充血和出血、气管环出血、肺充血和出血、气囊混浊、增厚、发炎、内有泡沫样或干酷样物。如并发其它病时,剖检可见到该病的特征性病变。卵巢发育不全,卵泡变形,输卵管黏膜有炎症。

  二、禽类呼吸道病的发病机理

  禽类与哺乳动物不同,威胁其生命安全的疾病,大多是有呼吸道症状的疾病,这可能与禽类的特殊解剖生理结构有关。其呼吸系统由上、下呼吸道两部分组成。鼻腔、咽喉、气管组成上呼吸道,肺和9个气囊相连组成下呼吸道。气囊在体内形成半开放的空间,细菌病毒只要进入气囊,就很容易潜伏、增殖,会在气体交换时扩散到胸腹腔器官,由于胸腹腔之间无横膈膜,沿气囊扩散感染的细菌病毒,可导致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或败血症而引起死亡。

鸡呼吸系统的防御屏障,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黏膜纤毛的定向摆动,对呼吸时进入的病原体进行清除,黏膜中的免疫细胞同时参与灭活,起到自净防御的作用,使细菌病毒无法进入下呼吸道,保证气囊和机体不被感染。当呼吸道黏膜遭到损伤后,细菌病毒才能通过呼吸道门户进入气囊形成感染。

  对于健康鸡群,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多数是由环境有害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对于携带鸡毒支原体或其他病原体的鸡群,主要是由环境有害因子与这些病原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出于损伤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前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到发现时多数已经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三、各种病原引起的鸡呼吸道疾病

见下表1~4。

  四、呼吸道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引起鸡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很多,常见的有:鸡毒支原体(MG)、滑液支原体(MS)、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大肠杆菌(EC)、鸡副嗜血杆菌(HP)等。鸡毒支原体、新城疫强毒和大肠杆菌,这三种病原体是我国大多数鸡群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背景。

  我国鸡群中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一般都很高。据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显示,我国鸡群鸡毒支原体阳性感染率为70%~80%,而大肠杆菌的感染率更在80%以上。这与大多数鸡场的卫生条件较差,以及部分禽用活疫苗以带有鸡毒支原体的非SPF鸡胚生产有关。种鸡若携带这两种病原体,出壳的雏鸡一部分带菌,在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导致全群感染和传播。鸡毒支原体或大肠杆菌单一感染时,在饲养管理良好的情况下,一般不表现症状或仅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有呼吸道病毒如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存在时,由于病原间的协同致病作用,可加重鸡毒支原体或大肠杆菌的感染程度,这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

  鸡副嗜血杆菌与鸡毒支原体也有协同作用,当有副嗜血杆菌存在时,可使鸡毒支原体的毒力增强,从而出现较严重的临床症状。此外,鸡毒支原体与腺病毒、呼肠孤病毒、喉气管炎病毒等也存在相互作用。

  一些鸡场在有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下,新城疫和(或)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毒、大肠轩菌等3种病原发生的协同作用更加明显,这几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常导致呼吸道病的严重流行。

  五、免疫抑制性病原体的影响囊病病毒(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REV)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等可使鸡对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大大增加。免疫抑制性疾病在我国集约化大型鸡场中已相当普遍,对我国养鸡业特别是肉鸡生产带来很大危害。已证明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不同组合的共感染可引起不同表现形式的严重免疫抑制。在一些肉鸡场的调查确诊了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的共同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现象,以及随之继发严重的大肠杆菌感染。

  中等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对新城疫疫苗产生抗体的干扰作用差异很大,国内一些鸡场因使用中等偏强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疫苗而使呼吸道疾病长期得不到控制,由于免疫后法氏囊发生炎性肿胀,可逆性恢复时间长,因此也影响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应答。这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肉鸡场控制传染性法氏囊是防控呼吸道疾病的关键因素。

  马立克氏病病毒是可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的病原体,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败的鸡群,除马立克氏病本身引起的死亡外,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是死淘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肉鸡群除生长期较长的三黄鸡外,一般都不使用马立克氏病疫苗,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感染引起肿瘤而致死的比例可能不高,但造成免疫抑制则是鸡群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新城疫病毒和各种禽流感病毒在本质上都是免疫抑制性的,它们本身也是呼吸道病的病原体,这两种病毒的感染,都会使鸡的呼吸道疾病更加复杂、更难控制。低致病性的H9N2亚型禽流感,在肉鸡可表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相当高的死亡率,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其产生免疫抑制和存在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致病协同作用有关。研究表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时,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均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毒力大肠杆菌的共同感染可使死亡率比其中任何一种单独感染都明显升高。

  六、环境有害因子的影晌

  环境有害因子的致病机制,主要是对免疫机能和呼吸道黏膜形成损伤,也包括因供氧不足出现的心肺功能损伤。恶劣的环境因素如寒冷、有害气体刺激、缺氧、尘埃、干燥等均可以引起突发或慢性损伤。支原体或病毒侵入上呼吸道时,在环境有害因子作用下,会加速损伤的发展。损伤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只要进入后期,就会使黏膜纤毛丧失对进入呼吸道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为毒菌进入肺部和气囊形成感染创造条件。

  大肠杆菌是呼吸道混合感染的主要参与者,多数以继发形式出现。对于免疫健全和屏障完善的鸡群,大肠杆菌几乎没有任何致病力。实验证明,当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囊病病毒或鸡毒支原体、滑液支原体在环境有害因子协同作用下,只要其中一种病毒进入过气囊,大肠杆菌就能进入气囊出现致病力极强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实践证明,控制大肠杆菌最有效的方法,是净化饲养环境,增强鸡群整体健康水平。

  鸡毒支原体在温度适宜,空气畅通的环境中,对成鸡几乎没有致病力。但是在二氧化碳浓度高、低温寒冷、氨气滞留时间长、漂浮尘埃多、空气流动性差等的污浊环境中,即使做过免疫接种和药物净化,仍然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致病力。如果在疫区,它可以通过损伤黏膜纤毛,直接诱导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囊病病毒侵入气囊,形成混合感染。

  鸡场饲养密度过大、饮水器漏水、垫料潮湿、鸡舍通风不良、室内温、湿度过高,都可造成空气中氨气浓度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将20PPM的氨气浓度定为损伤界限。不同日龄的鸡对氨气的耐受度是不同的,雏鸡对氨气的耐受度比成鸡要小得多。氨气对机体的损伤与氨气浓度和持续作用的时间有关,高浓度的氨气即使持续时间很短也可以引起严重的黏膜损伤,而低浓度的氨气只需持续一两个月就会形成很难恢复的纤毛损伤,会使毒菌进入气囊潜伏和增殖,发现时呼吸道症状己很严重了。

  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以抑制和麻痹呼吸中枢直接造成死亡。在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缺氧环境,支原体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可以迅速提高。由于二氧化碳的弥散能力比氧强25倍,所以二氧化碳很容易从肺泡弥散到血液造成呼吸性酸中毒。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会形成细胞和心肺功能衰竭,在病毒感染时常易引起死亡。

  尘埃在生产中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它作为载体,将病原微生物输送到鸡呼吸道。冬春季节如空气中相对湿度太低,尘埃容易浮扬,更易被鸡群吸入。过多的浮尘会影响纤毛的摆动,也就影响到它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

  温度是保证鸡群正常生长和生产的基本条件,在不同的饲养阶段,对于不同品种的肉鸡和蛋鸡,温度的安全范围有一定的区别。低温可降低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免疫抑制性病原体,尤其是法氏力,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致病力越强。低温大通风量的危害远比单纯低温的危害更大。在冬、春季节由于气温变化,使鸡舍内昼夜温差大,鸡群受寒易诱发呼吸道病。

  七、疫苗接种反应

  所有的呼吸道病毒活疫苗在接种后都在鸡体内增殖复制,并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损伤,这种因疫苗病毒增殖复制引起的症状和病变称为免疫接种反应。在良好环境中的健康鸡,呼吸道病毒活疫苗可引起免疫应答而仅引起轻微的疫苗接种反应。

  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或新城疫病毒正常的疫苗接种反应应于接种后3~5d表现出来,并可能再持续3~5d。如疫苗接种反应在临诊上表现得异常严重或延长,即是严重的疫苗接种反应,这种情况在商品鸡群很常见。最典型的是经受严重疫苗接种反应的鸡群发生呼吸道大肠杆菌病,其致病机理与强毒呼吸道病毒与大肠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同。

  这种呼吸道病毒活疫苗与大肠杆菌相互作用造成的呼吸道疾病,是商品鸡群最常见的呼吸道病。因此,在接种病毒性活疫苗的同时,适当配合使用某些抗生素对消除和抑制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支原体等引起的疫苗接种反应会有一定效果。

  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引起严重疫苗接种反应,导致发生呼吸道大肠杆菌病。首先,免疫抑制可以增强病原体的致病力,免疫抑制同样可以妨碍鸡体限制呼吸道疫苗病毒复制的能力,从而产生严重的疫苗接种反应。接种呼吸道病毒活疫苗的鸡,如果其呼吸道污染有支原体、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则可产生严重疫苗接种反应。

  有些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在鸡群中自然传播以后毒力可能增强,在鸡群中如果只有部分鸡得到足够免疫剂量的疫苗,而同舍余下的鸡通过免疫鸡散播的疫苗病毒感染,这样产生的疫苗接种反应通常时间久而强度大。不适当的疫苗接种方法可以使疫苗接种反应增强,如细小微粒的喷雾免疫和气溶胶免疫,都可使接种反应变得严重。而不适当的饮水免疫不能使所有的同群鸡都得到免疫剂量的疫苗,让疫苗病毒有在不同鸡体间的传播机会,产生由疫苗病毒毒力增强引起的严重疫苗接种反应。

  八、防控对策

  (一)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做好鸡舍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加强鸡舍通风换气、减少空气污染;严格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在冬春季节,合适的通风保暖是防控鸡呼吸道病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保证饲料营养平衡,使用优质全价的饲料,杜绝霉变。

  (二)杜绝传染源传入和加强疫病监测有些传染病的发生,多由于种鸡带菌(毒)或通过胚传疾病而传入,如支原体病、白痢、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等。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长期潜伏在鸡群中,当遇有其他病原或有害因素时,就可出现呼吸道病。杜绝这些传染源传入的关键措施是加强种鸡群的疫病监测,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淘汰阳性鸡,留下阴性鸡作为种鸡,其后代可确保鸡群健康。

  (三)控制好免疫抑制病免疫抑制病的病原可引起家禽免疫器官的损害,造成机体免疫应答降低,使一些疫苗免疫失败,并使鸡群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容易引发呼吸道病。目前有疫苗的可通过免疫接种来控制这些病的发生,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目前还没有疫苗用于预防的,只能通过抗体监测法淘汰阳性鸡。

  (四)切实做好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的免疫新城疫或传支与支原体以及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是最常见的多病因呼吸道病。只有通过疫苗免疫,提高机体对新城疫和传支的抗体水平,获得坚强免疫力。如此,即使有支原体和大杆菌存在,呼吸道病发生也很轻微或不表现症状,不会造成严重损失。在做好新城疫和传支免疫的同时,还应加强禽流感灭活苗的免疫,以免该病与其它呼吸道病病原混合感染造成更大的损失。在免疫前可对支原体和大肠杆菌先使用药物防治2~3d,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免疫接种反应。

  (五)选择有效药物进行防治控制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药物很多,但只有正确选择,合理使用才能取得理想效果。防治效果较佳的药物有泰乐菌素、支原净、替米考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阿奇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等,可定期交替使用。有时联合用药效果较好,如强力霉素+环丙沙星。西药加中药也是目前较普遍的配伍用药方式,如在西药中加氨茶碱、麻黄等扩张气管药,能引起明显缓解呼吸困难的作用。

  总之,鸡多病因呼吸道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一旦发生,治疗非常困难且损失巨大。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可引起发病的多种因素,明确诊断主要病因,提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才能尽快控制疫病的流行。









































涓嵂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柟瀛?
鍖椾含鍝釜鍖婚櫌娌荤櫧鐧滈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pmm.com/jbwh/223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