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淤血。
『病人胸满唇痿』从这个条辨开始进入讨论瘀血的辨证法则,我们要怎么才知道病人身体里有瘀血呢?由于瘀血的原因很多,有的人是生完小孩子宫秽物没有完全被清出来,有的是内伤、跌打损伤造成,各种意外也都有可能造成体内瘀血。有几个症状可以帮助我们中医做出诊断病人是否有瘀血在体内,第一是『病人胸满』,病人感觉到胸口胀满,然后『唇痿』,嘴脣干而且缩小了。为什么如此?等一下说明给大家听,我们先记下有几个重要症状。第二是『舌青口燥』,就是嘴巴里面干燥,舌头发青色。中医的观念是「心主血」所以当有瘀血的时候血回流到心脏的力量不够,于是病人就会有胸满的现象。像我们使用桂枝汤时,如果遇到病人有胸满的症状,因为心脏有病的人会有胸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白芍去掉。又如脾主运化,脾是土是黄色的,在我们体内营养的运送过程中脾脏非常的重要,当我们人体生血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身体有瘀血堵到,这个瘀血可能在胃里面,可能在肠里面先不管它,有瘀血就代表血液循环有问题,如此将没有办法把正常的血液运送到四肢上去,而脾开窍在唇,这时就可以看到病人的嘴巴比较干燥,比较枯萎,没有润泽的现象。舌头色青,这个舌头青色并不是整个舌头青青的,而是在舌心的两侧,这是从临床上看出来的,我看过很多。一般遇到有内伤的人,伸出舌头一看两侧边是青的,就是有内伤。还有病人嘴巴里很干燥,因为有瘀血阻到后,血已经离开血管,而停留在肌肉组织或者在脏腑之间,就会有这种症状出现。病人『但欲漱水,不欲嚥』,就是心理上很想喝水,但是水到嘴巴时又不想喝下去,这些症侯都是有瘀血的外症。我们临床上看了很多妇女们,得到乳癌后做乳房开刀手术,开完刀以后,病人嘴巴就会很干燥,喝水又喝不下去,喝下去又吐掉,就是体内有瘀血,无法化尽,这成血液循环不好,这个时候口会很渴,但是饮水即吐。
『无寒热』,就是你看病人舌头干干的可能是阳明热,我们摸脉时脉又没有寒热,又没有表里症,『无寒热』就是连表症都没有。『脉微大来迟』,瘀血的脉就是稍微大而来迟,这要靠大家临床去摸来感
觉了。病人『腹不满,其人言我满』就是你看病人的肚子并没有胀满,但是病人却一直说肚子里面很胀闷,可是看外形又没有胀,这也是有瘀血瘀在里面,以上这些都是体内有瘀血的症状。你说:「老师,今天碰到个哑巴,然后他头髮又很长,脸又遮住了。」或者是摔伤了,脸上都是乌青我们看不到,你怎么检查呢?中医检查瘀血有很特殊的检查方法,当人身上有瘀的时候,有几个地方可以查出,而且是男女都一样的,人体左边主血,右边主气,在左下腹冲门穴上方,有压痛点,还有我们背后第七椎下有压痛,因为血会膈俞,在这种位置压下,即使他是哑巴,你按下去后,都会有很强烈反应,像腿会收起来,眉头皱起来等现象。还有三阴交,三阴交是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所谓
『阴』,就是最深的地方叫做阴,阳就是表面,阴就是比较深。当脏腑里面有血瘀到时,血不会停在那里不动,它会慢慢地渗透到组织很深的地方,这个时候就进入阴部了。阴的地方不一定是阴部,比如说脏腑很深的地方,肝的下方或者脾脏的下方有瘀血的时候,三阴交都可以找到压痛点,这是临床上可以看到。最明显最容易看的就是舌头,舌头伸出来一看就晓得有无瘀血。像女人的舌头旁边齿痕很多,就是妇科有问题,还有的人舌头是青色呈块状分佈,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这都代表有瘀血。有瘀血时,我们要先攻瘀,把瘀攻掉病就好了。攻瘀的方法,像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都是攻瘀的方子。攻瘀的时候,处方要特别小心,我们要看病家,确定瘀在哪个位置上,然后再决定使用什么处方。
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病家看起来好像有发热,『如有热状』,不是真有热,病人显现的症状是『烦满』,就是情绪很烦躁,然后『燥而渴』,嘴巴很口渴,喝水后口还是很干燥,照理说烦躁的症状脉应该是很数,跳得很快才对,结果病人的脉没有数脉『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我们中医讲的伏,这个字是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字来形容。比如说一般我们
看到病人得到伤寒又有寒咳时,我们用一剂小青龙汤发汗发掉就好了。但是病好后却还是一直在咳嗽,又有胸(胁?)逆满等症状,就是有伏饮,也就是以前就有在身上的水饮。因为小青龙汤一发汗,于是把伏饮都引发出来,这样其实比较好,免得以后饮在里面又发生别的问题。还有伏热,有伏饮就有伏热,什么叫伏热?比如说胃里面或者是肠子里面有宿食堵到,有时会跟著大便一起出来,但有些还是会淤积在里面,这些宿便淤积在肠子的间隙中间,日久以后,就会产生伏热。中医讲的热就是西医讲的炎,肠子就发炎了。当他哪一天吃到麻黄汤,或者是运动后流出大汗,汗的起源就是我们肠胃的津液,当津液干掉,于是宿便就跟肠壁黏著在一起,当时病人没有感觉,因为大便还是通的,里面只是淤到一点点,然后又再吃食物,于是津液又慢慢回来了。像喝水、吃食物等津液就会慢慢补充回来,回来以后这时肠壁已经干掉,于是在肠的表面上会生一层黏液黏在那里,这就是饮停在那里。一天、两天不会作怪,一年后、两年、三十年、四十年就开始生变,肠癌就这样慢慢累积而造成的,阻在直肠中就是直肠癌,而这就是伏热,潜伏在身体里面的热。所以有的人生了感冒,就会发生肠炎而下利,或是一下子变成肺炎等,而有的人就不会。为什么会变成肺炎?因为有伏饮在肺里面没有被去掉,有咳嗽时又不当一回事,结果以前的水饮跑出来,就是肺炎。简单说就是本来只是太阳表症,结果因为病家肺里面有饮在里面,病毒遇到水是如鱼得水,于是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一下子一瞬间就满满的都是病毒,就变成肺热。出现高烧时,西医一看:「肺炎」,西医不晓得实际上这病毒的性是一样的,滤过性病毒长的样子都不一样,但是性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平常就要把身体调理好,一旦有饮就要想办法去掉,如此将来可避免得到其他的病。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龙骨四两牡蛎五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我们人体遇到外面的火,就像把肉丢到火里烤一下,是不是外表烤干了?人可不可以这样被烤?不行的,中医称此为『火邪』。如果体外的温度比体内的温度高很多时,我们身上的血会溶解掉,很危险的。当一个人遇到火灾时,由于这个火不是内发,是外来的,除了皮肤烫到起水泡,热的余毒还会停留在身上,这个时候就要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笼骨牡蛎救逆汤。由于白芍本身是敛血,这个时候我们人体遇到火烧,血一定会到处乱跑,因为加热后远度会加快,就会到处跑,此时继续用白芍并不好,只会再加速血流而已。因为血已经被加热了,好比将猪血滚过以后变成猪血糕一样,把血烧过以后,血就产生质变。人的血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是不可以再用活血的药物,所以要删去白芍。为什么要用蜀漆呢?因为我们人身上有很多组织液,当你身体被火一加热以后,体液里面的水跑掉了,此时津液就会变成痰,加蜀漆就是要把痰去掉。龙骨牡蛎完全是要收敛镇惊,牡蛎味咸能入肾,能够滋肾阴、镇惊,镇压因为火灾所引起的惊吓。龙骨也入阴分,能够让体内的温度急速的下降,就是降下因热而浮起的阳,所以龙骨牡蛎非常的好用。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这些药能够行阳,不但可以将丧失的津液补充回来,同时又把龙骨牡蛎带到四肢绕行一圈。然后加上蜀漆,再把身体里面的痰攻出来,于是就不会有很多的后遗症。有的女孩子从火场里跑出来,本身中了火邪,吃了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后好了,去摸她脉时却是动而悸的脉,这就是炙甘草汤证了。心动悸、脉结代,实际上就是受到惊吓而引发的。也有的女孩子平时大便就是便秘,于是就容易引发奔豚,这时就变成桂枝加桂汤证。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这个半夏麻黄丸只做丸剂来用,此处『心下悸』是最浅的一种心下悸。用半夏和麻黄这两味药做成丸剂来用,丸剂的目的是取它的药缓力重。同样是心下悸,像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都有动悸的现象,这里的心下悸,完全是因为水饮造成的动悸。别的也是水饮,这个也是水饮,我们怎么样来区分它呢?半夏麻黄丸的水饮完全是在胃中间,胃里刚开始有水饮的时候,本来是没有动悸的,喝水下去后如果水排不掉,才会开始动悸,这就是比较浅的动悸,表示此人胃中有水饮。为什么要用半夏?因为半夏可以把水往下利,所以半夏能降逆止呕。中医的降逆法很简单,胃的蠕动不正常,中医叫做「胃反」,就是胃会把里面食物往上推到食道,再推到嘴巴里出来,而半夏就能够让胃蠕动正常,让食物往下走,所谓降逆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它能够止呕。麻黄这个药本身能开肺,当半夏把多余的水先利掉,再来是希望肠胃的津液能够入肺,所以需要将肺张开来,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丸剂,就两味药而已,等量用。『炼蜜和丸』,做成丸剂。临床上我们也可以用在肺家的实症,比方说当寒束在肺上面是肺实,就是肺被寒束到了,所以病人没有汗,这个时候痰会很多。半夏能够祛痰,麻黄能把肺打开,这种现象一样是用半夏麻黄这两味药而已。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如果『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从这以后有很多治疗吐血的方子,千万不要弄错。吐血,并没有说咳血。如果一个病人吐血中带有咳嗽,我们就知道是肺痈,病在肺。如果没有咳嗽,单纯是吐血,我们就知道血是从肠胃里面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弄清楚,这个血是从哪里出来的。张仲景的观念是上焦病时采吐法,反过来看,当上焦有病时病人就会有吐的现象,所以我们知道吐,一定是病在上焦,不可能说把直肠的东西都吐出来,对不对?如果肺没有问题的话,就是胃了。简单将这两个做区分时,一个是咳血,一个是吐血。吐血就是完全没有咳嗽:血是一阵一阵的自口中出来,一般来说就是我们的甘草干姜证。『吐血不止者』,为什么叫做吐血不止?因为吐到后来人虚脱了还不停的吐,这时候就要考虑到用柏叶汤。为什么要用柏叶?中药里面有两味药,一味是阿胶,一味是柏叶,柏叶就是本草里面记载的侧枯叶。阿胶本身有胶质,侧柏叶也有胶质,但是阿胶是属于动物性的胶质,侧柏叶是属于植物性的胶质,两种都可以止血。中药当用到有胶质的药物时,其都能够止血。阿胶比较著重在肚脐以下的出血,柏叶比较着重在肚脐以上的出血,腑方面的问题我们用柏叶。完全进入血脉时,像妇科病出血不止时,我们一定是用阿胶,不要用柏叶、柏叶越用头髮就越多,结果血还是没止。吐血的时候用柏叶,柏树的叶子冬天再冷,它都青色的,过去在大陆上的女孩子爱漂亮,她们把柏树叶子放在水里面泡,泡了一个上午以后就会起一层胶油、胶质浮在水上面白白黏黏的,然后她们拿来固定头髮,不然风一吹头髮就会变形。过去大陆上没有髮胶,就是用柏叶的胶质来固定髮型,所以柏叶有胶质能够止血。柏叶本身是入阴分,性稍寒凉,所以说它一下去马上就可以把血止住,我们也知道病人吐血不止是因为胃太寒而造成的胃穿孔,用柏叶时能止胃出血,可是怕以后再吐出来,所以还要用干姜,因为干姜能温胃,所以干姜炙甘草是经方中专门用在胃出血、吐血的时候用的。这里用艾草,艾草这个药能行经血,什么叫行经血?我们针灸的灸是用艾草在灸,我们血脉神经的血要行走时就
要靠艾叶。艾叶下去以后可以把要准备要吐出来的血,逼回到血管里面,让血在血管里面继续流行,而不要跑出来。柏叶把有伤口的胃壁补起来,干姜让它蠕动,艾叶让它的血正常的归经,不让血再流失出来,这就是柏叶汤的方义所在。麻烦还在后面,『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问题就在马通汁,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马通汁?光是马大便还不行,还要找白色的马大便。如果我们真的要去追究它的话,按照最古老的『外台秘要』讲的马通汁要找白色的马才行。诸位骑过马就晓得,马是一边吃一边大便,一边走一边吃一边大便。也就是说马大便能够润肠,这个药会需要用到马通汁是因为考虑到一点,当血从血脉离开了以后进入胃里面,一部分吐出来,一部分会从十二指肠下去,血到了肠子里面结果干掉了,就会阻隔在肠子里面。因为我们肠胃里面还有很多废弃啲大便,这个血会跟大便混合在一起,所以大便出来会变黑色的。所以用马通汁就是怕当前面胃出血被止血后,而本来大便不是很干,因为血混进来以后就变干掉了,硬生生的堵在里面,于是就变成大便大不出来,就要靠马通汁。马通汁就是拿一杓马大便、一碗水把它和开来就叫做马通汁。「老师这我绝对不敢吃!」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你给病人吃时不要讲出来,自己在药房煮好拿出来给他喝下去。第二个是,过去还有人使用童便,所谓童便的定义是小孩子在喂母奶中间,他还没有吃五谷杂粮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童便,不一定是童子的童便,而是小孩子尚未食人间烟火的小便,这种小便不会臭的。诸位有小孩子就知道,吃了五谷杂粮之后就变臭了。再来看『干金方中有加阿胶』,你加些阿胶也可以。一般阿胶我们用在妇科、妇人的漏血不止,所以平常月经中间不要吃到阿缪,会止血的,但是当妇女血极虚时加入阿胶却可以增血而帮助来经的。壮盛之妇女如果早上来月经,中午吃阿胶,晚饭前经血可能就没了,阿胶就这么厉害。所以要血出来时,一般不要用阿胶。所以当没有办法止血、很危险的时候我们才会用到柏叶汤,这是治疗吐血的名方。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衄)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各三两,炮。
阿胶三两 黄芩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大便有血出来时分两种,一种是先拉血再拉大便、一种是先大便以后再拉血。现在是说先大便以后再拉血,这叫做远血。远血可能来自小肠的肠壁,很深的地方的肠壁里面出来的血,所以大便出来以后它才跟著出来。如果是先拉血后面出来大便,就是肛门、直肠附近的出血,拉出来都是鲜血。我们看到远血出来,大便是黑便,就是血便,远血因为在肚子里面太久,结果血液缺氧就变成黑色的,可是你用清水去冲它,慢慢的红色就出来了,这就是远血。代表病人有胃溃疡、胃出血、胃癌、十二指肠溃疡等就是黄土汤证了。还有像我们的阿米巴痢疾,一个人得到痢疾如果没有被治好,肠壁会被痢疾的病原虫破坏,肠壁破裂后也会出血,反正是肠胃引起的出血我们都可用到黄土汤,当然阿米巴痢疾你不能光是去止血,还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一起治才行。
为什么叫做黄土汤?你不要到黄土高原去拿黄土,这个土是灶中黄土。以前的灶烧了十几年几百年,灶土烧久变薄后就再涂些黄泥土上去,这种黄土烤到后来,你拿一块下来在水锅里面煮,会变成非常非常细的沙子。没有煮过、烧过的土拿起来是泥巴,而地上的泥巴浆,是所谓的地浆水,我们黄历上写的地浆水,可以解毒,名字取的很好听,因为中国人文笔很好,写起来好像地浆水很好吃,其实就是泥巴浆。把泥巴和水搅和在一起就是地浆水,因为很脏,喝下去就会吐,也因此可以解毒。比如吃到不新鲜的螃蟹或是吃了狗肉加葱等,结果食物堵在胃里不消化,喝泥巴浆把它吐出来,这就是地浆水可以解毒的原因所在。
这个处方主要就是灶中黄土,西医遇到肠出血,他们用的是高林土,他们也是用土,高林土是西药的名称。白垩时代的时候,上古的土因为风化很久了,提炼出来就变成高林土,这是西药。中医用灶中黄土,本省乡下山里面的村庄中还有很多。诸位看看方剂内容,有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干地黄本身是补血用的,因为有下血的人一定兼有血虚,所以我们会用地黄。还要增加脾胃的蠕动,让肠胃消化的很好能够生新血,而甘草、白术都是健脾整胃的。一般来说失血的病人除了血虚之外,一定也有里寒,所以都会加入附子除寒,阿胶本身是有止血的功能。黄芩,因为血出来在肠胃中,我们肠胃有破口,不管是在十二指肠的位置或在小肠中,因为大便很脏,本身就一定会发炎,肠胃发炎就靠黄芩,黄芩能消炎,消炎后灶中黄土来补上破裂的伤口。现在灶中黄土不好拿,大家临床上如果没有,可以用赤石脂来代替,赤石脂是涩剂,过去我们拿来止下利用的。这个处方是我们经方家遇到病人有肠胃出血时在使用的。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方见狐惑中
为什么此处要用赤豆当归散?在肠痈篇讨论腹膜炎时我们也会用到当归赤小豆散。而这两个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呢?所谓先出血后大便,可以知道是直肠部位出血,绝大多数是痔疮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但是我们中医不管病只管证。赤豆当归散是把赤小豆直接打成细粉来入药,能够去湿解毒,当归赤小豆散是我们在肠痈溃烂时使用的,在西医来说是腹膜炎,腹膜炎发生的地方本身会被腹膜包的很紧,像我们的盲肠炎破烂掉,或者是胆结石堵到,结果胆汁一直过不去,最后胆破裂掉变成腹膜炎在中焦的地方。我们腹腔里面间隙很多,所以炎会深入在间隙里面,像树根一样蔓延著,肠里面的大便跑到腹腔就变成这样子。张仲景知道这种情形,他使用当归红小豆散治疗肠痈腹膜炎时,他先把赤小豆放在水里面浸湿两天,让它发芽出来,赤小豆发了芽以后,然后再跟当归放在一起打成泥状生用吞服来治疗
腹膜炎。此条的赤豆当归散的赤小豆是要研成粉以后入药,所以你如果弄错了,药就没效了,同样的处方因为使用方法的不同就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过去有一个师父带一个徒弟,这个师父很厉害,他是专门做锣的师父。他做出来的锣不但长的样子都一样,最重要是每个锣的声音都一样,这就很厉害了、其他师父做的声音都不一样。一个徒弟就跟他学制作锣。结果学了一辈子、伺侯他一辈子,嘘寒问暖,帮他煮洗脚水,端汤给他吃,这个徒弟打锣功夫很好,可以敲打得外形通通一样,功夫是有了,可是每个锣敲出来声音就是不一样。他师父一直不告诉他这个诀窍,等到快走的那天晚上他把徒弟叫来;「我告诉你,你要声音一样很简单,我们在每次敲打锣之前一定要先加热过才能打,你打完一批以后一起去火里面烧,一起加热,加热完后一起拿去放在水里面冷却,然后再一起拿出来,只要加热和冷却的时间一样,这样锣的声音就会一样。」同时入火同时入水,这个就是诀窍。所以以后如果你用当归赤小豆散的方法错了,病人只是痔疮下血并没有得到腹膜炎,结果把发了芽的赤小豆吃下去就没有效果。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前面的柏叶汤是治疗因胃的虚寒而引起吐血,如果是胃的实热症就不可以用了。这里所谓的『心气不足』是代表心阳不守,而阳不守的时候阴血就会离经逆行,结果像女子月经就会因此逆流,于是就出鼻血。或是遇到肝硬化、肝癌等肝家阴实之证,结果肝脏因为阴实而不收纳血后,大量的血会因此进入心脏,当心脏无法承受这大量的血时,胸腔里的静脉血管就会破裂,于是就发生吐血,此时仲师就使用三黄泻心汤。黄连、黄芩等量用,这两个药因苦味可以入心,所以能
够补心气之不足,大黄把已经瘀在里面的瘀血清出来,所以这个三黄泻心汤,专门是针对心气不足时服用的。现代因为工商业时代大家都很繁忙,结果时常有时三餐不按时吃,这种人一般都是得到胃家虚寒之症,遇到这种病人,经方家多使用黄土汤。
三黄泻心汤在治疗这类流鼻血或是吐血时,不要给病人喝煮熟的汤剂,要生用药材直接热泡水用。用热开水把它当茶泡,就是取它的气,不要取它的味。病人不是下面出血,而是鼻子或是口腔上出血,所以我们取药的气,是让药气往上走。一般流鼻血我们可以用针灸,针天府、侠白等穴位,天府侠白穴你针扎下去后病人还在流血,就是你没扎到穴位,否则是不会再流血的。中医学是站在外面看里面是什么的一种学问,如果今天扎完针,病人鼻血不流了,但是如果你看到病人眼白中还带有晕黄色,我们就知道还有问题在里面,病根尚未去除。中医是不管病家得到鼻咽癌或者是什么其他癌症,只要症状一样,治法就不变。所以有晕黄就代表还会再流血,我们要想办法把这晕黄去掉,所以像我们在治疗鼻咽癌之类的时候,大部分开出来的方子都是入肝、入心的,让肝火、心火下降。所谓火就是炎,炎下降可以让鼻咽癌部位的癌细胞没有得到营养,结果癌细胞就干燥掉了、就死掉了,临床上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如果遇到呕吐的病家,吐到后来吐脓出来,我们就知道是胃痈。如果是咳嗽咳得很厉害,到后来咳出脓来,这就是肺痈,我们有许多可以治疗肺痈的处方,例如葶苈大枣泻肺汤等。如果没有咳嗽,完全是呕吐,吐到俊来吐脓出来,脓就是黄黄黏黏的痰水,就像我们身上一般的脓疡,就是胃里面化脓了,像这种情形,我们尽量不要去止呕,让病人把脓通通吐出来,而吐血是要去止的,千万不可以误会以为吐家不要去止吐,此处说的是吐脓不是吐血不止,而遇到吐脓的病人,
『脓尽自愈』让他将脓吐尽而自己会好的。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一个病人呕吐完了,立刻就说口渴,这就表示要好了。一般在喝酒时喝太多了,就会恶心呕吐,吐完后第一个现象就是口渴,这类呕吐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因为喝酒过量或是吃到不干净的食物所引起的,吐完后休息一下也就好了。但是如果是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什么叫『先渴却呕』?因为口渴而去喝水,喝下去后又呕吐出来,从这个症状我们就可以知道此人『水停心下』就是胃中有水饮,当属『饮家』之人。此时像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等都可以把这胃里的水饮去掉,只是饮的种类不同而已。苓桂术甘汤能治的饮是已经造成头昏眩的饮,小半夏汤主症是呕心而无头晕眩。『呕家本渴』就是有呕吐的人吐完之后本来应该会口渴,但是『今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就是说呕家照理说水吐掉后,应该会口渴,结果病人不口渴,这是因为吐了半天,水饮无法跟著出来,表示此吐家本身还有支饮。饮病如果纯粹只是在
胃里面,当呕吐发生时就跟著出来了。但是有些饮已经停留在胃旁边的网膜里,就是在三焦的油网里面,看起来好像也是在胃的位置,实际上它不在胃的里面,这就是支饮。此时必须要先呕出来,然后等这个饮再慢慢地流回到胃里面后再呕吐出来,但是有了候会流回来,有时候不会流回来。因为如果水饮是在两个肋骨下边时,已经离开肠胃的系统,进入所谓的三焦系统,除非有练气功之人,否则是不会再流回胃里来的,这时候我们就要靠药物将此支饮清除掉。临床上经方家在看病时,当遇到病家呕吐完了以后,我们会询问病人有无口渴,如果吐完口渴就是好了,当呕吐完后居然不渴,我们就要多注意他了。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胃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
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这里是说,病人的脉跳得很数,数是代表热,照理说应该是胃里面会
『消谷』,就是食物吃下去马上就消化掉,结果吃下去以后反而吐出来。张仲景的解释是:『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胃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张仲景意思是说这种情形是病人吃了发汗药所引发的。有的人吃麻黄汤或者是桂枝汤、葛根汤之后,服俊汗发出来,结果造成中膈上焦气虚,因为我们的肺气是走表的,发汗了以后肺阳变虚,结果脉也可以摸到是数脉,但是这种情形就跟胃没有关系,这个脉数是因为发汗引起的,此时没有办法把食物消化掉,是因为这类人平时胃中就比较虚冷造成的。只要大家了解到使用发汗剂治病的理论,是要利用肠胃里的津液,将皮肤表面上的病毒推出去来治病,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保持肠胃在很正常的状况之下,如此你的身体就可以随时保持在待命的状态,一旦病毒入侵你的体表时,此时经方家就会利用发汗剂将之立即驱逐出去,这就是治病于未病
时,当然是可以很快速的把病治好。但是病人如果出汗了,脉还是很数,这表示食物吃到胃里面却没有津液在其中,这是因为胃本来就很虚弱才造成的。所以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说病人吃桂枝汤发完汗以后,吃一点稀饭最好,『啜热粥』就是担心万一遇到病人本身肠胃就不是很好时,可以预先做防范,以免病家因为被发汗后,造成肠胃枯竭的窘境。所以平常感冒好了以后,不要马上吃食物,尤其是肉类要避免,免得胃肠无法将之消化而成为宿食,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则。『脉弦者虚也』脉弦就是指肝脉,胃脉位置出现肝的弦脉,代表肝脏横逆过来了,所以造成胃气虚。胃虚弱时,就会『朝食暮吐,变为胃反』。中医名称叫胃反,胃反是个症状,不是病名,而是说胃寒,我们所谓的胃寒就是胃蠕动减慢了,于是早上吃的食物到了胃里面,就停在胃中,一直到傍晚时,病人就感觉到:「奇怪,早上的食物好像都还没有消化。」还在胃里面胀胀闷闷的很难过,感觉要吐掉比较舒服些,这就是朝食暮吐。所以有两种吐的现象,一种是吃下去马上就吐,这是吃太多了,另外一种就是朝食暮吐,我们用大黄甘草汤来治疗。致病原因是肠胃本身就虚寒,结果又被医生攻下,攻下了以后胃就更虚,这个时候肝会膨胀起来,影响到胃,造成胃脉反弦,所以名之为虚。
寸口脉微,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这里开始是一系列的血虚辨症法。首先是如果摸到『寸口脉微』寸口为胸阳之脉,就是上焦,正常时应该比较洪,结果却摸到脉微,
『无气』的脉。『无气则荣虚』就代表血虚掉。荣虚则血不足』这个人血不够,『血不足则胸中冷。』因为胸是诸阳之会的地方,我们所有的食物营养到了肺以后,而肺主白色,所以食物营养从脾脏的黄色,进入肺以后营养就变成白色。胸中阳气是很热的,因为心脏在其中,阳热将白色营养加热后,就成为红色,于是化生成血,所以血是红色的,但是如果我们舔一舔血,会有一点苦苦的味道,因为热而导致如此,中医认为肺白和血是同源,就是因为有胸阳。现在讲的是胸阳不
足就没有办法化生成血,于是造成血不够,中医的生血过程解释跟西医说的生血过程不一样。西医说督脉在制造血小板,脾脏在制造什么白血球等等,讲了一大堆。结果还是有很多有关贫血的问题他们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源头和脏腑之间相互的关系。西医讲的理论只是我们中医说的生化过程里面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脉浮而涩』正常的趺阳脉应该是脉浮而缓,因为胃的常脉是缓脉,一息四至,表示胃的蠕动正常。如果哪一天胃蠕动变慢了,胃气就浮起来,此时摸到的脉就是浮的,所以摸到浮脉实际上是虚。
『涩则伤脾』涩是血不足的脉,结果『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这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胃反的症状。食物吃到胃里面,就停在胃里,胃没有办法把这些食物磨碎消化掉,时常是早上吃的早餐,到了傍晚时分又吐出来,叫做朝食暮吐。
如果朝食暮没有吐,这只是消化不好,就是伤寒论中提出的几个泻心汤证,但如果是『脉紧而涩,其病难治。』紧就是寒脉,脉涩代表血不足,也就代表津液不足,胃里面是又寒、津液又不够,这就很难治。照理说如果胃里面很热,而津液又不足,我们开些去热的药,再开一些补津液的药就可以了。现在胃里面寒,照理说寒的话里面津液应该很多,结果现在寒又没有津液,所以难治。因为我们开热药下去会把津液再蒸发掉,所以必须开寒凉药给病家,但里面又是寒的,因此很不好治。但是这只是比较难治,并不是不治之证。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有呕吐的现象时,不管病情如何,绝对不要去攻下,这是治疗原则,因为呕吐代表病在上,病要在下才能够攻下。病在上,绝对不要攻下,这就好像衄家、亡血家、疮家不可发汗的道理是一样,所
以我们要治好病,就要知道病灶确实的位置在哪里。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这个应该放在最后面一段才对。打嗝有三个处方,一个是橘皮汤,橘皮竹茹汤,还有就是下段要讨论的汤方。打嗝时如果同时有肚子胀满,而且是胃有虚热所产生的嗝逆,就是橘皮汤证。如果没有好,我们就要看到底是大便不通还是小便不通?知道何处不利,将之利出后嗝逆就好了,但是这只是一般性的嗝逆。如果连橘皮竹茹汤都不能将之治好,再加上利了大小便都不能治好时,这就是胃气绝了,这个时候不要再用橘皮汤,也不用再帮病人通利大小便了,直接使用茯苓四逆汤,或是通脉四逆汤加葱白下去通其阳气,一定要很快的把胃气壮起来才行,否则病家很危险。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人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是由厥阴病所引起的。肝脏藏血,肝是木,肝脏将血代谢了以俊、把所有血里的毒素清除后变成新的血,再进入心脏,厥阴地带的肝脏是人体最后的一道防线。吴茱萸汤讲的是『呕而胸满』,就是肝阴不足,属于厥阴证,当肝里面的蓄血量不够时,肝就会胀满,这种胀满是因为肝脏阴虚而引起的,所以张仲景才会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止呕的良方,一般呕吐、恶心都会用到吴茱萸汤,以前介绍急性肝炎,纯热症的话我们会用茵陈蒿汤加桅子、大黄。如果是虚寒症的时候会有恶心,肝硬化的时候我也常常用到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不但能够补肝阴,还能够去胃家寒症,因为吴莱荚
汤药性属热性。我们治呕吐家时,因为病人已经呕吐了一段时间,胃的津液必然伤到,所以仲师都会加人参、生姜、大枣把吐掉的津液很快的补回来,再靠吴茱萸让肝的功能马上恢复,这段是说遇到虚寒的现象造成的胸满,要用吴茱萸汤才对。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心肺一带,如果是心气不足,病人症状就是口吐涎沫,涎沫是白白的津液,表示此人心脏力量不够。一般心脏虚弱或是肺的力量不够时,我们都可以看到病人吐白沫,这是因为上焦有寒。张仲景说上焦有寒,口吐涎沫,张仲景不在上焦治,却还是用吴茱萸汤,因为这寒是来自胃肠的。为什么会头痛?由于肝经的经脉直接络到百会,再从百会络到眼睛,这就是肝开窍在眼睛,当肝血不足时,经脉就没有血的滋润,病人就会头痛,这种痛并不是很强烈,而且痛在百会或是眼睛后方,而且是剧痛。严重头痛发作时,会痛到满地打滚甚至于去撞墙,都是因为血通过不去造成的,西医会说因为血管壁太小了,当血要通过时,没有办法扩张开来,于是就很痛,所以西医使用血管扩张剂,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血管壁为什么会太小?为什么会收缩?中医认为是寒,寒则收缩,热则放纵。当我们知道是寒,我们就用热药去治疗,西医没有寒热之分,他们用药物硬将血管撑开来,让血通过,头痛就去掉了。但是每次吃完头痛药以后头还是很头痛,有时吃完西药十二个小时后痛又回来,此时就会更痛,西药止痛药都伤胃伤肝,所以胃也跟著痛了,这种胃闷痛的现象也是吴茱荑汤证,因为肝脏虚掉而产生的干呕,干呕就是恶心,吐却没有食物吐出来。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王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洗半升 黄芩干姜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肠鸣就是水跑到肠子里面去咕噜咕噜的叫,在泻心汤证里面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皮肤表面上的水是靠胃消化食物后再出来到皮肤表面上保护人体,这是正常的状态。有一天气候变化过快,我们皮表因为气温突然怱冷忽热,时出汗时又止,此时病毒就会趁机攻击你。当病毒进入表后,人体会很快做出反应,自卫能力会去跟它相抗,此时体能好的人就可以把病毒通通阻止在表面上,可是体能差的就不行了。所以我时常叫大家不要吃西药,一天到晚吃西药,会把肠胃都破坏掉,而人体的抵抗力就在这里,结果你平时就把它破坏掉,如此当病毒进来以后,你的抵抗力只能出来抗衡一部分,另一部分病毒就会进入三焦淋巴系统,如果渗到肠子里面就变成肠炎,这个时候如果你再吃西药下去治疗肠炎的话就更糟糕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张仲景说遇到这种情形『呕而肠鸣』心下痞气,诸位只要看到心下痞,胃里面难过、消化不好就一定会用到人参、甘草、红枣,这几个先拿出来。遇到有肠鸣下利时,我们知道是因为胃里面没有办法消化食物,甚至于我们喝下去的水也疱到肠子里面去,于是造成了肠鸣。人体正常的水有雨个来源,一个是我们喝的水。还有一种是存在食物里的水份,食物里的水会在大肠里面被吸收掉。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去的水在胃就应该熏化掉,结果水却渗到小肠里面去,所以我们要开半夏把水利自小便出来。第二个是利用黄芩、黄连来治发炎,就是去热。还有干姜,可以让肠蠕动正常,半夏泻心汤的方义就在这里,一般肠胃病来说都会用到此方。半夏泻心汤是治痞的主方,简单讲就是治胃痛的主方,胃病、急慢性胃炎的主要处方。如果是胃炎引起的下利,就是前面介绍的『生姜泻心汤』。简言之,半夏泻心汤就是用在腹痛兼有肠鸣的时候。如果没有肠鸣也没有下利,只是胃里面难过,就用『甘草泻心汤』。肠鸣是因为水分很多在肠里造成的,但是当水进入肠间后所产生的雷鸣,也会有肚子里面咕噜咕噜的叫声,这已经是己椒历黄丸证了。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这段是说病人已经有胃热,这个热就是指发炎,当胃发炎时津液又不足,而病人又有下利的现象,这里是干呕、恶心但吐不出食物来又兼有下利,这种下利多是属于热利,我们才会用到这个方子。为什么要重用黄芩?因为黄芩能去胃热,生姜、甘草、红枣能够把肠的津液浦足,为什么屑芍药与半夏?因为芍药能止腹痛,丰夏能够利水。我们肠胃科治症的用药里,我们常常会将干姜、生姜在一起并用,然后用甘草、红枣,然后用黄芩、黄连、半夏。你看病时如果病人恶心很严重时,我们就加重半夏的剂量,因为半夏可以止恶心。如果没有恶心,我们就重用甘草,此时就变成甘草泻心汤了,大家使用这种思考模式来做处方加减,就不会错了。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上之。见痰饮
这种呕吐家,就是连食物都已经吃不下去,此时我们必须用小半夏汤,实际上这里吐的原因是因为有痰饮在胸中造成的。小半夏汤我们临床在用时,只要听到病人胸腔里面都是痰声,呼吸时痰声隆隆,就是小半夏汤证了。小半夏汤里只有半夏跟生姜二味药就能够止住呕吐。治呕吐的方子很多,而小半夏汤一定是有痰饮的呕吐,大家千万不要弄错。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病在膈上』就是吐掉就没事了,所以可能是食物堵到或者是什么东西阻塞住,或是湿热梗到。通通吐光后,如果病人说:「好渴啊!」代表病愈,此时喝点水就会好了。
『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呕吐完病人出现口渴现象,张仲景在伤寒论就讲逻:『少少与之,即愈。』呕吐完了津液才刚恢复,结果大量的水下去又增加胃的负担,这就要用猪苓散,三味药猪苓、茯苓、白术。茯苓把水自三焦利出来,利到下焦后,猪苓再把水排出去,所以说猪苓能利下焦水。白术是要去除中焦的湿气增加脾脏的阳气、帮助把水通利出去,这只是一个健胃整脾的方子,其他药都不要用,因为没有那么严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上三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四逆汤诸位看是生附子、干姜并用,炙甘草前面学过了,像这种呕吐以后,病人肠胃津液虚掉了,如果脉是缓,代表津液会恢复,脉很弱,代表里因吐而虚掉了,虚掉了以后如果是『小便复利』,小便又有很多出来,代表里阴寒极盛,『身有微热』,这种状况是体内仅剩的阳要浮出体外,属于虚热,我们常见病人在极虚的时候会发出一点
热症,『见厥者』,手冷到手肘处与脚冰到膝盖下方时,这就是标准的四逆汤症,现在大家都知道,遇到里寒极盛时,经方之中唯有四逆汤才可以救逆。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里的呕而发热的是表症的热,所以这个热是呕吐完以后,全身会有点热的现象,过一下子又冷了,过一下子又热了,这种情形一定会兼有胸胁苦满,不单单只是呕而发热,这种发热跟虚热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一看到病人呕而发热,就开四逆汤给病人,这是小柴胡汤证,结果你给他四逆汤,会造成阳亢,晚上坐在那里不睡觉,精神很好,因为四逆汤太强了太过了。
胃反呕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胃反』,治疗一般胃中停水所引起的呕吐,最常用的就是大半夏汤。这个时候并不是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证实呕吐涎沫,又干呕,所以,同样是恶心,一个是肝脏的问题引起的恶心,一个是单纯胃有
停水引起的恶心,这要分开来治,诸位看大半夏汤,张仲景用人参来补足胃内因呕吐所丧失的津液,半夏能够利水、能够降逆、能够止呕。胃的蠕动应该是把食物慢慢往下挤到胃的下方来,当里面有停水造成胃部蠕动不正常时,蠕动会逆行,这就是胃反,半夏可以支吐就是因为半夏能够让把胃里的停水排除掉,使得胃的蠕动恢复正常。
这个时候张仲景有加了白蜜在里面,白蜜就是蜂蜜,『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什么叫『扬之』?就是把白蜜放在水里面一直搅拌,让水跟蜜完全的混合。水的性时能够渗,所以渗透力量很强,但是它不会停留,为什么要混合蜂蜜在一起使用?就是让好的津液留下来,因为当半夏把停水排除后,胃的蠕动就会正常,但是停水被利掉以后,胃里是干的,胃一摩擦就会过热,所以一定要有粘水在里面才行,所以如果没有加白蜜时,半夏把水利掉止呕后,结果病家的胃会产生灼热感。所以平常多喝些蜂蜜水能够美容养颜是真的,功能可以保湿,只是遇到肠胃里面宿食很多的人,蜜喝下去养出来的都是青春痘,养出来的都是皮肤干癣,就是因为大便的浊气在皮肤表面上,所以要先将便秘治好以后再来养颜才对。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二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大黄甘草汤大部分是因为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就是吃太多撑到了,撑到以后『食已即吐』。所以方剂就很简单,靠大黄还有甘草就足够了,剂量比例是大黄二、甘草一,所以如果你很会用方剂,吃鱼翅燕窝舍不得吐出来时,就吃大黄甘草汤就不会再吐了,也是可以用在这里,很聪明的方法。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
温服八合,日三服。
这一条辨就是告诉大家,病家先吐完了以后会口渴,就代表已经吐尽,没有食物在胃里面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茯苓泽泻汤来止渴,茯苓泽泻汤大家看到方剂内容就知道了,茯苓、白术都是健脾胃的,泽泻能够利水下来。桂枝、甘草、生姜这三味药能够行阳,使胃的蠕动正常,然后把好的津液再补回去。为什么要加利水的药在里面?为什么重用茯苓、泽泻?因为要治疗多年的饮积。当我们加了桂枝、甘草、生姜等,胃里面就能够正常吸收营养,可是这类的呕吐,表面上看是有停水,其实体内还有很多饮在,就是因为本来身上已经有水饮,但是不在胃里面,才会造成胃中停水,这种饮积如果不去掉,病就会会发,去掉这一类饮积就一定要靠茯苓、白术、泽泻等把它利出来,所以茯苓白术泽泻不是利肠胃里面留饮的水,把留饮从小便利出来,才能根治呕吐。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麻黄三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石膏 甘草文蛤各五两 生姜三两。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文蛤汤是麻杏石甘汤加了文蛤、生姜、红枣在里面而成的。经方在太阳篇里面有介绍文蛤汤,这里是『吐后,欲得饮水』,就是喝水不能止渴,这个时候但用文蛤一味药就可以了。但是遇到病家于吐后却喝水不停,再加上『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还有表症在时,就是麻杏石甘汤的加减方。由于有表寒在表面上造成病家有头痛的表症,所以说是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这些都代表有表寒在,所以说要加上麻杏石甘汤加生姜大枣这些才行。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匙),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有干呕、恶心、吐涎沫时就用半夏干姜汤。大家请注意,这两味药是等量用。半夏干姜汤是治疗胃寒的名方,当遇到胃寒又兼有津液不足时,我们要靠大半夏汤去寒同时补足津液。单纯胃寒,里面津液又很足时,我们就用半夏跟干姜。所以半夏有时候跟生姜并用,有时候跟干姜并用,而姜无论是生姜还是干姜,都可以解生半夏的毒性。胃中水饮比较重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用半夏、生姜。所以小青龙汤证或者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都用到生姜来散水。如果不是水逆,而是本身有寒饮的时候,干姜本身就是温中的,所谓温中就是胃寒、胃不蠕动了,干姜下去胃就开始蠕动,胃一旦开始蠕动,此时半夏就把停水利掉,就这两味药,呕吐即止。大半夏汤是遇到病人本身津液已经不够,所以要靠人参去补足津液,靠白蜜去和他的胃,然后用半夏止吐。
如果把这个处方改为半夏、干姜、再加人参进去,就是妇人怀孕
妊娠中间害喜呕吐时最好的处方,大家要知道,怀孕时害喜,最好吃中药,西药是没有用的。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
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止、停后服。
生姜半夏汤就只是生姜半夏两味而已。这个是针对『胸中似喘不喘』为主症用的。这个症状跟前面介绍的小半夏汤不一样,大家注意看,为什么用那么多生姜?半夏只有生姜用量的一半,小半夏汤也是用生姜跟半夏,其实并非如此的,大家看最后两行,『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以后再放生姜汁。换句话说生姜是取汁,取生姜汁来入药的,并不是直接放下去一起煮。这个处方是采用半夏能够取水的药性,生姜生用能够加强散水的力量,所以用生姜汁就是有这个功能在。我们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辨是说当水饮在胃里面停积的比较多时,就必须要加强散水的力量,如何知道水很多呢?诸位看『胸中似喘不喘』,因为水邪在中膈,使得肺里面变寒,这个是肺寒,是因为水饮顶在中膈,结果胃里面的水都没有办法上升给肺,就出现『胸中似喘不喘』,的症状,水就会累积在胃里面,事实上胃的功能很正常,这个时候我们把水打散掉。我们将这个处方跟茯苓泽泻汤稍微区分一下,用症状来区分就很简单,就是当胃很难过,喝下水去就很难过,感觉闷又不太闷,呼吸好像呼不过来,又好像呼的过来,然后想打嗝又不想打嗝,心里很不舒适,但是又很无奈,不知如何是好时,就用这个半夏生姜汤来治疗,像刚刚介绍茯苓泽泻汤就没有这种现象,茯苓泽泻汤完全是渴欲饮水,喝太多水又会撑到,有没有办法消
化掉才会用的。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桔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一般来说遇到干呕打嗝的太厉害时,手脚都会点冰冷,就是橘皮生姜汤证。橘皮生姜汤就是橘皮根生姜放在一起煮,这是最轻的方剂。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半,温服一升,下咽即愈。』橘皮就拿我我们吃的橘子皮和生姜煮,金黄色的汤很好喝,喝下去当场就会好,这是经方中最轻的汤剂。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
甘草二两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竹茹汤是专治『哕逆者』,会打嗝的人多是胃中本身虚热,然后呕吐又上到胃的津液,然后才产生嗝逆不止的现象。如果看看一舌头,舌苔就是黄的,这是胃热。如果我完全没有,就只是吃东西梗到,像有时米粉吃太快或者是吞咽时梗到,或者是喝太快等造成打嗝,用橘皮汤就可以了。
张仲景用橘皮竹茹汤来治疗因胃家虚热产生的嗝逆,看看方子就
以指导仲师的想法。大枣、生姜、甘草、人参是不是想把胃的津液补足?就是补胃中虚的部分。热的部分靠竹茹,这个热因为并不是真正的发炎,如果有破损或者发炎的话是靠黄芩黄连才能去掉,这里只是胃有虚热,是因为病人在吐逆时胃的蠕动加速而产生的,不是真正的热,所以加竹茹不用芩连。竹茹这个药是治渴的良药,在本草里面主治止渴,临床上治糖尿病的病人我们就会用竹茹,竹茹能够把血糖降的很低。还有一种现象我们会用竹茹,像治疗甲状腺等病,中医称为瘰历,西医讲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是淋巴癌、腮腺炎等等,通通会使用到竹茹。橘皮本来就是止逆的、止咳,此方主要药物是桔皮跟竹茹,所以叫橘皮竹茹汤,这个条辨跟前面的哕症类似,所以前段的
『知何部不利,利之愈』,应该加在这个条辨后面比较合理,就是因为小徒弟在抱着竹简时绊到门槛后摔倒,于是把这个『知何部不利,利之愈』误放到后面去了。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现在开始介绍下面的问题,『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这几个症状都是当我们的腑,像胆、小肠、胃、大肠等消化系统功能丧失掉,没有吸收能力的时候,病人会显现出手脚冰冷。『手足寒』,你可以摸到病人手脚是冷的,同时会『上气脚缩』,就是呼吸很短,脚会缩起来。我们中意讲究阴阳,因为我们的腑就是能够吸收营养的消化系统,也就是阳。如果阳气没了,阳所在的四肢会紧缩,阳所在的胸部就会短气。
『五脏气绝淤馁者』,如果是肝、心、脾、肺、肾五脏气绝时,刚开始脾脏是最明显的,因为所有的五脏都是靠脾脏来供应营养的。脾是主土,土生金,脾主运化,所谓运化就是我们是无到了小肠里面开始火生土在运化,在开始消化的时候,脾出现问题,没有办法好好的消化,于是就下利不禁。如果『下甚者』,『手足不仁』,最重下利时,吃完食物就全部拉出来,『手足不仁』跟『手足寒』没有关系,
手足寒是你摸病人时感觉病人手脚是冰冷的,手足仁是病人还有气但是没有血,因为营养通通被拉掉,所以是麻木的现象,病人不会感觉到冷。我们在饿的时候就回感觉身体很冷,此时如果吃食物下去,身体马上就热起来,冷的时候是腑气快没有,因为腑里面没有食物,所以不仁跟手足寒是不一样的。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脉会变沉变弦,沉代表里,摸到病人脉很深,到了骨边才摸到,好不容易才找到病人的脉,就是沉脉,表示病在里。弦代表寒,也是有水的脉,所以代表的是里寒很盛。我们如何知道并恩正在下利?你摸并恩的脉,摸都摸不到,好不容易找到,就知道此人里寒很盛,此时下利若不治好,就会越下越重,这时需要靠药物来治。如果是『脉大者为未止』,内经里,经云:『脉大者,病进。』脉很大时,代表病越来越严重。
『脉大者为未止』,此处脉之所以呈现脉大,是因为我们的氧气正在跟我们肠胃里面的病毒相抗,一直相抗争的现象,所以是『为未止』,这一条便讲的就是如何用脉去查病人现在是到了什么阶段。『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微的时候代表胃气恢复了,虽然脉跳得很弱,但是很均匀的慢慢在跳,稍微一点数,这代表肠胃的功能慢慢的回复过来了,我们就知道『欲自止』,下利要自行停止了。『虽发热,不死』。此时如果病人有发热,也不会危险的。比如说我们看小孩子的病,小孩子在发高烧,你看看他的舌苔,只要舌头有舌苔,表示胃气尚在,这时你可以放心,不会死人的。如果是高热烧昏透头了,此时舌苔就是白白的一层,不是很厚,代表胃气仍在。任何病只要胃气在,就不会死人,如果胃气没有了就很危险,因为胃气没有了,代表腑的功能没了,此时你看到的热是假热,不是我们体能跟病毒相抗产生的热,而是我们本身的体能要失散掉的热,我们看舌头的目的就是在这里,只要有舌苔,虽发热但不会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到什么程度死亡呢?当一个人下利到手脚都冰冷掉。我们中医讲症,不管病人是因为霍乱或疮疾等,当下利到手脚冷冰,脉都摸不到时,表示腑气已绝,脏气也绝了,这时就是阴阳两失。『灸之不温』,这个时候我们给他灸关元,灸上百壮,再怎么重灸还是『脉不还』,脉还是回不来。『反微喘』,反而有微喘,这时仅剩下的一点体力,就是只剩下最后一点的生命力,这就是死症。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负趺阳』,少阴脉是指尺脉,遇到下利最严重的病人,摸他的尺脉,开始时找不到脉,结果逐渐的脉从尺脉开始往关脉上跳,此时就知道这个病人被救回来了。我们左手的尺是肾,肾主水,左手的关是肝胆是木,所以当你摸到尺的脉往关脉上去,正表示是病人身体正在水生木。中医脉诊很有趣,比方说从按脉我们可以知:「这个人木正克土。」你问:「老师,你怎么知道他有木克土?」因为病人右手胃脉的地方,就是右关脉。正常的胃脉是缓脉,现在在胃脉的地方却摸到弦脉,就是摸到肝脏的脉,这就是肝木克到胃土,也就是说肝肿起来顶到胃。很多中医可以光凭摸脉,就可以知道很多病情的发展状况,其实都不是什么大的学问。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缓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一个人一直在下利,照理说下利太多会把阳里面的津液都散失掉,应该会渴,如果不渴,就代表里寒很盛,如果有渴,代表胃热回来了。胃的热气回来时,病人一定会想喝水。所以我常常问病人:「你渴不渴?」渴就不用怕,不会死的,不渴就麻烦了。大家看,下利的人『脉缓有微热,汗出,令
自愈;设脉紧,为未解。』就是下利的病人,你摸他的脉是微微的很缓,这是很正常的脉,此时就算你不治他,他也都自己会好的,不去治而让病人自己恢复,经方家是赞成的,能让病人的身体自己恢复,对病人的身体只会更好,抵抗力也会增强。但如果是『脉紧』,紧实寒脉,代表病还没有去掉,这就是用脉症来查看病人下利的情形。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刚刚讲过,下利会让津液耗损很多,此时如果有口渴就代表胃阳恢复了,所以病人会自愈。如果没有自己好起来,就是肠胃里面仍有热,所以渴了水以后没有自愈,此时大便就会带脓血出来,会由寒利转成热利,『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下利』时如果『脉反弦』,这种脉出现时,病人却『发热身汗者愈。』就是身体发热而且有汗出时,这是要痊愈的症侯。照理说脉弦代表寒,寒的话应该不会有发热,但是病人却有发热的症候,这代表病人阳气回复了。阳气回复的时候,寒气就会慢慢的化掉。这条辨应该是你摸脉的时候,病人正好寒气要去,正气要回头时,就会有这种现象,所以病人会有发热的现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气』就是拉肚子又放屁,张仲景写得比较好听,因为他是读书人,他写『下放屁』是很难听的,所以写『下利气』。『当利其小便。』如果病人一直在放屁,同时下利又不止,帮病人利小便就会好了。为什么要利小便呢?我们中医常常会问:『小姐,你小便怎么样?』答:『我小便很正常。』只要小便很好,就代表病在血分。小便不好,代表病在气分。
因为正常的小便是气化后才出来的,如果气化系统有问题,小便就会有问题。像摄护线肥大的病人,中医按症称为频尿,这种小便不利就是病在气分。小便很正常,像肝炎的病人小便是正常的,只是小便颜色很黄,看来像茶色一样,代表气分没有问题,病在血分。这只是协助我们辨症用的。我们中医用一些很简单的症状就可以知道人体里面藏著些什么了,所
以中医学是站在外面就知道里面发生什么事情了,这是圣人之学。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这种是属于即时性的下利,不是慢性下利。当突然间下利很严重的时候,『寸脉反浮数』,此时寸脉反而又浮又数,这代表胸腔里很热。再加上『尺中自涩』,涩脉就是血不足,我们在尺脉位摸到涩脉,代表下焦血又伤到了。当我们固守阴的阳受到热时,这热一直没有去,最终就会伤到血分,血就会离经叛道,此时我们就知道病人会下利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病人出现下利清谷的症状,有的人会持续几年之久。医院里面一位小儿科医师就是这样,下利清榖已经有五年之久了,可是最近六个月他受不了了,一天要跑十几次厠所,六个月都没有办法出去渡假,带著尿布如何去渡假呢?结果只好到我诊所来治疗。下利清谷,代表肠胃里虚寒了,病人陈述的症状是说:『我一直感觉到东西没有办法待在胃里面,吃下去就跑出来,很难过。』这就是所谓的下利清谷,这时病人里寒很盛,我们应该开温里的药给他才对,因为发表药是攻表阳被寒约束时用的。如果里寒重时你用发表的药,会让表虚掉而里寒外出,就会感到腹胀满,这种是虚胀,不是实胀,是气闷在那里不能动,因为阳气被发表药发掉了,所以肚子会胀满。像遇到这种情形,病人下利清谷,你要开大剂的温中药物给病人服用。像真武汤,我们重用炮附子,干姜甘草跟真武汤放在一起,因为真武汤可以利尿
利出小便,利不止时我们会去利小便,把里面的水从小便导出来,要将里面的寒去掉我们必须再加别的药才行,一般来说我们都是给病人真武汤服用。像这位西医师就是我使用一剂真武汤,里面重用炮附子,重用干姜甘草,一剂下去,小便也好了,大便也好了,当场胃就热起来了。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必郁冒汗出而解,下利清谷者,其人必微厥,所以然者,下虚故也。
下利的人『脉沉而迟』,沉代表里,迟代表寒,这是里寒很盛造成的下利。如果病人脸上红赤,身有微热,就是还有一点阳气在。大家要了解,胃的阳气平时是不会显现在脸上的,什么时候会显现在脸上呢?就是身体极虚的时候,胃里的阳气就会跑到脸上,脸上两颊就会变得比较红。这个时候『必郁冒汗出而解』,当病人的胃气上冲,冲到头部时,此时如果流汗出来,就代表阳气恢复,病情会自解。如果病人已经变成『面少赤』,胃阳往上升了,结果还是在下利清谷,这代表是虚阳,不是真正胃肠的阳,此时还在『下利清榖者』,『其人必微厥,所以然者,下虚故也。』病人会因为极度的下虚,而有点昏迷的现象出现。
这条辨简言之,就是在下利时,病人如果脸上出现红色,又同时有流汗出来,这表示是好转,病人可以不药而愈。但是有一种下利很严重,也同样会出现脸色红的,但是病人没有汗出,又有点要昏厥的现象时,这是坏病,表示病人里极虚了,这种是中医所谓的『戴阳』张仲景认为戴阳是很危险的症状,我们要特别小心才是。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病家『下利后,脉绝』,下利之后连脉都摸不到,加上手脚冰冷。
『啐时』,啐时应该讲是两个小时,就是一个时辰以后,『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如果脉回来了而且手脚都温起来,就活了。脉
下再回来时,就是死亡了。
诸位遇到危症时,病人持续下利不止,而且是清谷,连大便都没有味道,就是里寒极盛。这时你摸他的脉都没了,病人脸色发白、嘴唇发青、四肢都冰冷掉,这个时候,吃什么都不吸收,此时你如果开的处方不对,喝桂枝汤下去,拉出来就是桂枝汤,这个时候可能你还有一次机会出手,此时要用大剂的四逆汤来救逆。生附子可以用到一个、两个、三个都没有关系,服药后手脚开始温热起来,命就救回来了。通脉四逆汤大剂的吃下去时,病家可能会拉出来七、八分,但是只有两分能够进入身体,就可以将里寒排除,这是最后的一击了。
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麻黄汤。
『下利后,腹胀满』,病家下利后,肚子反而会胀满,表示里寒很盛。寒跟热不一样,热是拒按,按下去就痛,这是大便堵在里面造成的胀满。寒很盛时肚子也是胀的,但是你按他肚子时却是软的,压下去病人感觉很舒服,但是你摸病人皮肤都是冰的。『身体疼痛』代表有表寒。有表寒时身体骨节还有肌肉都会痛。这个条辨建立了一个原则,就是当病人有里寒时,如果同时又得到感冒,遇到这种情形张仲景认为应该先温里后再攻表。温里用四逆汤,攻表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如果有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是?黄汤证,就有恶寒、无汗、全身骨节痠痛的症状。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下心(注:原文如此,但《金匮玉函经》为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条是说热实有时也会引起下利。热实的下利,平常我们常见到的多发生在夏天,夏天时天气很热,再加上运动的时候流汗很多,使得津液丧失很快。我们流出来的汗是肠胃里面的津液,津液丧失很多之后,大便就会很干燥,当干燥的大便将大肠阻塞住后,旁边的缝隙只有水可以通过,于是就会渗出来,病人看起来是下利,拉出来很多
水,但是却仍是大承气汤证,这就是我常说有时病人的下利是因为便秘而引起的。有的学生会弄错,因为都是下利,就会问:「老师,下利有时候是四逆汤证,跟大承气汤证刚好相反,一个要温里一个攻里,怎么来区分呢?」大家不用担心,绝对不会错的,只要看看舌苔就知道了,大承气汤证的舌苔都是黄干而且厚的,四逆汤证的舌苔整个都白白厚厚的,就是里寒很盛。寒利都没有味道的,你问他:「先生你大便臭不臭?」「很奇怪,我的大便没有什么味道。」,这就是寒利,有的人说:「我的大便臭死了。」这个就是热实造成的下利,这些都是我们开方时所依照的症状。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这个是由脉诊来得知虚实。当病人下利时如果出现迟脉,但是很实很滑,脉滑是上下流动样,流得很快就是滑脉,代表里实还很盛,就是大承气汤的脉证,重按下去脉跳得更强就叫做里实盛。里虚就是重按脉后脉就没了,大承气汤证因为有大便堵在里面,自然按压下去脉就跳得更紧,越压反弹力就越强,这就是里面有实。里面没有东西就是虚,里虚的时候按脉时摸不到脉,有时按到骨边
倪海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