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钟搞定质子泵抑制剂

时间:2016-12-13 1:37:07 来源:腹膜炎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消化内科常规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大家在临床工作中应用PPI时,对其作用机制、副作用、疗程等问题是否真正了解?

本文旨在帮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PPI并规范PPI的临床应用。

PPI的作用机制

PPI,即H+-K+-ATP酶抑制剂,其抑酸作用强,特异性高,持续时间长。

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在胃壁细胞内质子泵驱动细胞内,PPI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与以往传统胃酸抑制药物相比,作用位点不同并有着不同的特点。

即夜间抑酸作用好、起效快,抑酸作用强、时间长、服用方便,能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及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引起的酸分泌。

图1.质子泵抑制剂阻止氢离子分泌入胃(图片来源于nps网站)

不同的PPI种类及用法

目前已有的PPI共5种,下面以消化性溃疡为例为大家详细介绍各种PPI用法:

1.奥美拉唑:为第1个上市的PPI,年面市。

(1)十二指肠溃疡:20mg/d,po,通常在2-4周可愈合;

(2)胃溃疡:20mg,qd,po,通常4-8周可愈合。

2.兰索拉唑:年上市,是第2个上市的PPI。

(1)十二指肠溃疡:15-30mg,qd,po,连续服用4-6周;

(2)胃溃疡:30mg,qd,po,连续服用6-8周。

3.泮托拉唑:为由德国研制的第3种PPI,于年上市。

(1)十二指肠溃疡:40mg,qd,po,连续服用2-4周;

(2)胃溃疡:40mg,qd,po,连续服用4-8周;不建议疗程超过8周。

4.雷贝拉唑:年由日本推出的第4种PPI。

(1)十二指肠溃疡:10mg,qd,po,连续服用6周;

(2)胃溃疡:10mg,qd,po,连续服用8周。

5.埃索美拉唑:是最新的PPI,年由德国研发并上市。

(1)十二指肠溃疡:20-40mg,qd,po,连续服用4-6周;

(2)胃溃疡:20-40mg,qd,po,连续服用6-8周。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治规范建议:PPI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程4周,胃溃疡疗程6-8周,对于H.pylori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首先根除H.pylori,继续应用PPI至疗程结束。

不同种类PPI的作用强弱

图片来源于shutterstock网站

不同的PPI在抑酸强度、起效时间、抑酸持续时间等方面到底谁更强?下面为大家逐一介绍。

1.抑酸强度:已有研究证实,埃索美拉唑抑酸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PI,其次为雷贝拉唑,而泮托拉唑、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的抑酸强度相似。

2.起效时间:雷贝拉唑与酶的结合位点最多,因此雷贝拉唑为起效最快的PPI,可在5分钟内起到最大抑酸效果,兰索拉唑次之,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再次之。

3.抑酸持续时间:衡量抑酸持续时间的方法为监测服药后24小时内PH4的时间百分比,研究结果显示,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抑酸持续时间长于奥美拉唑40mg、兰索拉唑30mg、及雷贝拉唑20mg。

4.不同疾病治疗效果:有临床数据显示,在胃食管反流病、NSAIDs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面,埃索美拉唑均优于其他PPI制剂,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埃索美拉唑优于奥美拉唑。

综上,埃索美拉唑抑酸效果最强,其次为雷贝拉唑,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可能优于奥美拉唑。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个体化应用抑酸药物。

PPI的不良反应及其机制

PPI的短期应用有较好的耐受性,但长期服用也可能带来诸多风险,下面我们来讲讲不良反应。

1.骨折:有多项研究显示,长期应用PPI、增加PPI剂量可增加骨折风险。可能机制如下:

PPI抑制胃酸分泌,使得胃内PH升高,钙的吸收减少;干扰骨组织的吸收-重建平衡。

胃内PH升高可反射性地引起胃泌素分泌增多,而胃泌素与奥美拉唑均可引起甲状旁腺增生及功能亢进,引起低钙高磷,直接引起骨质疏松。

2.感染:PPI可增加感染风险,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及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长疗程应用PPI及高剂量PPI更易患呼吸系统感染。

可能机制如下:PPI抑制胃酸分泌,胃内PH上升,上消化道细菌过度生长并移位进入呼吸系统。

H+-K+-ATP酶不仅存位于胃壁细胞内,亦存在于呼吸道,可通过改变呼吸道内腺体分泌液的PH值,促使呼吸道内原位细菌过度生长;PPI可能削弱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3.低镁血症:有研究显示,PPI的剂量不论高低,均可引起低镁血症。长期应用PPI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血镁浓度。

4.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有报道称,长期应用PPI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其机制为胃内酸性环境是铁和维生素B12吸收的重要条件,长期抑酸可能导致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

5.胃底腺息肉:有研究显示,应用PPI达1年以上的患者,胃底腺息肉的发生风险是不用PPI患者的4倍,停用PPI后可退化、消失。

6.急性间质性肾炎:PPI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PPI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7.骨骼肌与心肌不良反应:有研究证实,PPI与多发性肌炎等多种肌病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此外,有研究显示,泮托拉唑可抑制心肌细胞内钙信号和肌丝活性,从而抑制心肌收缩。

8.与氯吡格雷联用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有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PPI联用增加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

总之,长期应用PPI存在多种风险,重在预防,如有可能,应尽量避免长期应用PPI,如必须长期应用,则应加强对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

总结而言,不同种类的PPI抑酸强弱有所差异,其药代动力学亦有所不同,临床应用要个体化;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多,应避免长期应用,必须长期应用者,注意定期监测不良反应;最后注意特殊人群的PPI使用。

目前,PPI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已无可替代,但仍注意应避免滥用以及「敢用不敢停」等现象,只有对PPI的方方面面做到「了然于胸」,方能在临床应用时「成竹在胸」。

编辑:张秦溪

黄小喵输液之中药物变色怎么办?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pmm.com/yzyy/377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