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走进婚姻登记处,有道风景太奇葩,办结婚证的没有离婚的多,很多小夫妻结婚证还没有暖热,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因为一言不合闹着办离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成了情侣们的信条。
因为现代人离婚自由,手续简捷,签个字,交几十块钱就行了。
但是,在古代,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论三观怎样不合,想离婚都难如登天。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一桩新式离婚案犹如一声春雷,炸响整个中国,这是中国第一对自由离婚的夫妻。
要问这个离婚的女子是谁?恐怕没有几人能叫上她的名字,如果提起徐志摩来,真的家喻户晓了,他是才华横溢、大名鼎鼎的现代诗人。
浪漫的诗人总要演绎几段风流韵事,他在有原配的情况下,遇到新爱出轨,他和林徽因可谓神魂之交,和陆小曼可谓才子佳人。他们的爱恨情仇、风花雪月的故事,成了民国初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羡慕不已。
春风迷醉,新月难圆。让我们看看徐志摩和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怎样打破封建枷锁,进行自由离婚的?
张幼仪,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一个非常显赫的家庭,祖父是清朝高官,父亲是德高望重、治家严谨、富足一方的医生,喜欢收藏古画,也是诗书礼仪之家。
为了培养后代,她的父亲不惜花费重金,送孩子出国留学,毕业后好能光门耀祖。
但是,对女孩子就不那么重视了,无非是读一些三从四德的书,长大后就嫁人了。
张幼仪姊妹12个,而母亲偏偏对外人说,她有8个孩子,却从来不提另外4个女孩子,因为女人不算人,面条不算饭,可见女人地位之低下了。
在她3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最痛苦的事,母亲开始为她裹脚,用白布条紧紧地把脚裹住,需要好几年的功夫,才能彻底改变脚的形状,达到人人仰慕的三寸金莲,这就是一个女人的财产,也是美丽的标志,大脚的女孩子是找不到婆家的。
谁知道,张幼仪疼痛难忍,大叫不止,二哥实在看不下去她撕心裂肺的尖叫,在与母亲的争执中,母亲不得不停止给她裹脚,张幼仪就成了张家第一个不裹脚的女人。
小时候的张幼仪聪明好学,对于学堂充满了向往,刚刚10岁出头,便想方设法劝说自己的父母,让自己去异乡求学,遭到家人拒绝。
可笑而巧合的是,这所学校的收费非常低廉,算起来把女孩子送到学校里读书,居然比养在家里还省钱。
就这样,阴差阳错中,张幼仪去了苏州的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遗憾的是,小学还未毕业,13岁那年,四哥张公权在担任浙江都督府秘书期间,来到杭州府中学堂视察,被一篇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学生作文吸引,这人正是徐志摩。
当晚,张公权就给徐志摩的家人写信提亲,因为门当户对,张幼仪的命运就这样被安排了。
在张幼仪结婚时,家人特意到欧洲购买了丰厚的嫁妆,举行了轰动全城的豪华婚礼,浩浩荡荡的嫁入了徐家,与徐志摩结为夫妻。
但事与愿违,徐志摩看到张幼仪的第一眼,就觉得她是乡下土包子,两人形同陌路,毫无感情而言,只是因为不敢违抗父母之命,不得不和张幼仪完婚。
婚后没多久,徐志摩就北上读书,两人从此离多聚少,感情更是渐行渐远,徐志摩说,他在最想摆脱张幼仪的时候,败给了她的肉体。
徐志摩走后,张幼仪整天孤灯相伴,但却毫无怨言,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知书达理,第二年就给他们生下孙子阿欢,更是让徐家二老高兴的合不拢嘴。
结婚5年来,徐志摩很少回家,每次回来,对张幼仪都是冷眼相对,视若无物,两人加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只有四个月。
好学上进的张幼仪在哥哥的影响下,一直想出国求学,但是,徐家人思想保守,认为女人无才便是德,哪有机会而言?
事情的转机是年,徐志摩突然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业,去了欧洲,让父母忧郁不安,怀疑徐志摩出了大事,就答应张幼仪去欧洲照顾儿子。
没有想到,当张幼仪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时,寒冷的冬天真正的来临了!
在异国他乡,两人聚少离多,徐志摩在外风流成性,张幼仪总是在家围着灶台转,为徐志摩准备一日三餐。徐志摩把父亲寄来的钱,都用作了风流成本,只给她很少一部分维持家用。
但是种种细节都逃不开女人的敏感,张幼仪察觉到徐志摩在外面肯定有了心上人,就在她来到国外一个月的时候,偏偏自己怀孕了。
张幼仪怀着激动的心情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给徐志摩,本想让他回心转意,而徐志摩听了,毫不犹豫地说:“把孩子拿掉”,这是她万万没想到的答案。
打胎在当时是一件可怕而危险的事情,张幼仪回答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呀!”
徐志摩冰冷的说:“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就在这一次,张幼仪对徐志摩的人品第一次产生了怀疑。
在英国的这段日子,张幼仪整天孤灯相伴,举目无亲,落寞难耐,“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怜我悲与伤,无人分我乐于欢!”这一首诗,正是张幼仪的内心写照。
终于有一天,一直隐藏在幕后的事情浮出了水面,徐志摩带个年轻女子回家吃晚饭,直接给张幼仪挑明,她不光是他的女朋友,而且有可能变成自己的第二个太太。
两人为此发生争执,徐志摩从此不辞而别,再无音讯,张幼仪第一次违背了徐志摩的意愿,她决定生下肚子中的孩子,坚决不去打胎。
为了减少开支,节省房租,在二哥的帮助下,她离开英国来到法国乡下,这期间让她经历了精神的蜕变,她说,中国人用“桑海沧田”来形容千百年来光阴的逐渐推移,我觉得在法国乡下度过的那个秋天,真是经历了这种变化,经过思想的激烈斗争,我要追寻自己承继的特质,做个拥有自我的人。
孩子刚出生不久,终于等来了徐志摩的消息,不是为喜得贵子来庆贺的,而是送来了一纸离婚协议,翻成白话文大意是“我们要有改良社会的责任,有造福人类的意愿,我们要先做榜样,勇决智断,尊重我们的人格,自由离婚,抛弃痛苦,开始幸福。”
这时,张幼仪打心底里否定了母亲经常告诫自己的话:“女人依靠男子才能活着”这条路走不通,必须靠自己!
阑珊心事落成曲,往事烟云终成伤!恨断义绝心已死,自始至终不真挚!
接过徐志摩的离婚协议,张幼仪心里异常平静,锐利的扫了徐志摩一眼,这个眼神,让徐志摩怔住了!
这个眼神里,隐藏着一份挣扎,隐藏着一声呐喊,隐藏着一丝不屑。
既然心已死,缘已尽,何须再多言?再勉强也无法挽回徐志摩的感动,就让这桩婚姻随风而去吧!
心灰意冷的张幼仪,毫不犹豫的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他们7年的婚姻宣告破裂,草草收场。
从此,张幼仪就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签订协议、自由离婚的女人。
大事告成的徐志摩,得意洋洋的离开了,他又可以自由的追寻自己的爱情了,那个情窦初开、容貌动人的林徽因让他神魂颠倒,如痴如醉。
当年那首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就是因为林徽因而有了创作灵感,迷人的康桥河边,花好月圆的夜晚,洒下了他俩偶偶私语、如痴如醉的影子?至今读起来都是让人心潮澎湃,思绪翻滚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尽管徐志摩如此痴情,两人最终还没有走到一起,因为遭到家人发对,后来嫁给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林徽因只是成了他生命里的遗憾和回忆。
离婚后的张幼仪在心灵上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在德国3年的时间,开始变得一无所惧,独立自主,自学了英语、德语和商业管理。
奔跑着,奔跑着,一个不幸的日子,再次把张幼仪绊倒。
这一天,是年3月19日,3岁的儿子徐德生因腹膜炎夭折了!张幼仪痛不欲生,悲伤欲绝。
在绝望中,张幼仪捧着儿子的骨灰盒,踏上了返回故土的列车。
列车飞快地奔驰,载满了了她的失子之痛、丧子之哀、思子之苦。心已死,爱已残,人已走,恨未减,一段路,一个人,一段情,一身伤。
一路上,她梨花带雨,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日子还得继续。
这天,张幼仪一起床,就看见天上的云、窗外的花,风景十分别致,“云想衣裳花想容”张幼仪自言自语的说道,便一路飞奔,来到了市场,挑选了一堆很精致的面料,和家里的裁缝阿梅一起,为自己做了一件很淑女的旗袍。
旗袍穿在身上,马上引来众人的啧啧称赞,就因为这件旗袍,张幼仪引领了一种潮流时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活力四射的张幼仪,就从这件旗袍中走了出来,“云裳时装”应运而生,她担任公司董事长,经营方式十分灵活,既卖服装,也接受订单,并按照客户的身材量身定做,在细节上凸显品位,在布料上选料考究,产品以引领时尚、紧跟潮流迅速爆红,“云裳时装”也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女士服装公司,效益更是可观。
后来,张幼仪执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银行、信托公司纷纷停业倒闭,而张幼仪领导的女子商业银行,却历经波折而岿然屹立,她被誉为金融界传奇女强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志摩自从娶了容貌迷人、能歌善舞的陆小曼后,日子变得穷困潦倒,入不敷出,因为陆小曼吸上了鸦片,只好找张幼仪来借钱,张幼仪不计前嫌,总是拿出钱来,自助这个落难的负心人,让徐志摩无敌自容。
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为囊中羞涩和陆小曼发生争吵,离家出走,搭乘一架从上海飞往北京的邮政飞机,途中遇到大雾,坠机身亡,年仅36岁。
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对二位老人悉心照料,恩爱有加,让他们安享晚年,对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陆小曼,她总是慷慨解囊,每月都以徐志摩父母的名义,给陆小曼邮寄块钱的生活费,表现出非凡的大度。
在爱情的世界里,如果说徐志摩把明媚的春天给了林徽因,把灿烂的夏天给了陆小曼,把秋天留给了自己,那么,他把最残酷的冬天给了张幼仪。
虽然张幼仪在感情的世界里遍体鳞伤,但是,在事业上可谓功成名就,多年后,当回忆起和徐志摩这场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她淡然一笑:“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她说,女人靠男人生活行不通,原来人生,能依靠的是自己。
就这样,张幼仪苦熬了30年一直没有再婚,直到年,张幼仪遇到了真爱,两人一见面就擦出爱情的火花。
这个男人叫苏纪之,是名医生,性情温和,谈吐风雅,和妻子离异后独自抚养四个孩子,共同的命运,相互的倾慕,把两颗心贴在了一起。
随后,张幼仪和苏纪之举行了婚礼,两人如胶如漆,相濡以沫。
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长眠在绿草如茵的“芳诺依福”墓园,她的坟前,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很多知道张幼仪故事的人,都会到她坟前送上一束鲜花,一生不事张扬,没有喧嚣和响动,却引来了世人的钦敬,这就是张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