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芥酒精价格是不是很高 https://m-mip.39.net/zl/mipso_5231217.html第三节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WBC)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五种。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而白细胞分类计数则是五分类血细胞仪将五种白细胞分开计数,或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由于外周血中五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或比例的变化。故分析白细胞变化的意义时,必须计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绝对值=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的百分数),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
1.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count)是测定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其方法有光学显微镜计数法和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法。人工计数费时费力,重复性差,误差大,结果不稳定/不可靠,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化验人员,固有误差也为20%或者大于20%。因此,为获得精确的结果,要求操作人员非常细心和熟练。
与人工计数相比,血液分析仪将更多的细胞计数在内(几千),可重复进行分类计数和绝对值计算,有些自动细胞计数仪可进行部分细胞分类计数,有些仪器可以进行全血细胞的分类计数。自动细胞计数仪可分为两种:半自动细胞计数仪和全自动细胞计数仪,使用半自动细胞计数仪时,样本需经过人工预处理(如稀释);全自动细胞计数仪可自动连续完成所有步骤。所有自动细胞计数仪都必须进行正确的保养,并定期校正以保证结果准确。
2.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液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白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各种血液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备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片是血液学检查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
每次观察血涂片,应用相同顺序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防止计数失误或遗漏重要的细节。首先由低倍镜开始(×)观察,可对全部细胞有一个总体的评价。再在整张涂片中寻找是否存在血小板团块、大的异常细胞和微丝蚴。再将视野固定在涂片的尾部边缘和单层区域,用高倍镜观察。血涂片尾部区域的细胞通常扭曲、分布不规则。单层区域是细胞均匀随机分布、比较平整、没有扭曲的部分。一旦确定这两个区域,即可将视野固定在紧邻尾部边缘的单层区域。用油镜观察(0×)进行分类计数。至少数个白细胞,同时进行分类和记录。当数个白细胞时,每种类型细胞的个数以百分比记录,这称为相对白细胞数。
二、白细胞特征
大部分哺乳动物的白细胞由成熟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组成。每种细胞在机体的防御系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哺乳动物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如下。
1.中性粒细胞细胞核不规则,呈长条形,核分叶之间的真性细丝很少。分叶达3~5叶是哺乳动物中性粒细胞的特征。马中性粒细胞核染色质粗糙聚集。细胞质染色呈淡粉色,弥散着细微颗粒。牛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呈深粉色。
杆状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呈马蹄形,末端钝圆。虽然细胞核可能有轻度凹陷,但是如果核最细的部分超过核宽度的1/3,该细胞则被归为杆状中性粒细胞。杆状中性粒细胞和成熟分叶中性粒细胞间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主观的。每个机构都应清楚地制定判定杆状中性粒细胞的标准,并将其应用于所有样品检测。如果对一个特定细胞是否归为杆状还是分叶有疑问,该细胞最好被归为成熟的细胞。归为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如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是很少见的。
2.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的直径为7~9μm,核致密,轻度凹陷。染色质粗糙聚集,细胞质极少、呈淡蓝色。染色中心(或致密的染色质区域)不能与核仁相混淆,染色中心在细胞核内呈深染团块。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直径为9~11μm,细胞质较多。胞质内可能含有红紫色颗粒。牛正常淋巴细胞有核仁环,可能较大,难以和肿瘤样淋巴细胞相鉴别。
3.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较大,含有多形态的细胞核。细胞核有时呈肾形,但通常伸长并分叶。核染色质较中性粒细胞松散。单核细胞的细胞质呈蓝灰色,可能含有空泡或细小的粉色颗粒。单核细胞可能难以与杆状中性粒细胞、大淋巴细胞或中晚幼中性粒细胞相区分。如果不存在核左移,疑似的细胞很可能就是单核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核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但染色质通常不如后者粗糙聚集。不同种类动物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形态不同。犬嗜酸性粒细胞内通常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着色不如其他动物深。其他动物的嗜酸性颗粒通常呈血红蛋白的颜色。猫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呈小棒状,数量很多。马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较大,呈圆形至卵圆形,染色呈致密的橙红色。牛、羊和猪的嗜酸性颗粒呈圆形,较马的颗粒小,但它们的颗粒还是较大、圆、均一,染色呈深粉色。
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与单核细胞相似。犬嗜碱性颗粒很少,呈紫色至蓝黑色。马和牛的嗜碱性颗粒通常较多,可能完全填充满细胞质。猫嗜碱性颗粒呈圆形,染色呈淡紫色,很少含有深色的颗粒。
外周血常见成熟白细胞形态比较见表11-9。
三、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包括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生理性变化如年龄、运动、疼痛、兴奋、妊娠等,不同的情况发生不同的反应,如增高或降低,在犬和猫等小动物的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内生成,释放进入血液,经短暂的循环后,转移至各组织间隙或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上皮表面。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大约循环10h,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循环池和边缘池。
中性粒细胞循环池内的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循环,可在全血细胞计数中测定。
中性粒细胞边缘池内的中性粒细胞是暂时附着于血管内皮的,这些细胞不能被全血细胞计数计算在内。犬循环池与边缘池内的中性粒细胞比例为1∶1,猫为1∶3。
1.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定义为循环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增加。
成年犬猫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达~个/μL。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引起白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生理性或者肾上腺素诱发恐惧、兴奋、剧烈运动以及抽搐引起肾上腺素释放,肾上腺素释放导致暂时性的(1h)成熟中性粒细胞从边缘池转移至循环池。
(2)皮质类固醇或者应激诱发循环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导致释放入循环中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加,而转移至组织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内源性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加的原因有疼痛、创伤、寄养、运输或者其他疼痛性疾病。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之后4~8h内会出现白细胞增多(~个/μL)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现象,通常在治疗后1~3d恢复正常。
(3)急性细菌感染和化脓性炎症炎症、败血症、坏死或者免疫介导性疾病,导致组织对中性粒细胞的需求增加,以及骨髓释放分叶中性粒细胞和杆状中性核粒细胞增加。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化脓性胸膜炎、化脓性腹膜炎、创伤性心包炎、肺脓肿、胃肠炎、子宫炎、乳房炎等。
(4)慢性炎症一些慢性化脓性疾病(如子宫蓄脓、脓肿、脓胸、脓皮病)以及一些肿瘤,都会导致骨髓粒细胞生成增加,导致严重的白细胞增多症(~0个/μL),通常会出现炎症性贫血(轻度到中度的非再生性贫血)。
(5)严重组织损伤如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溃疡;组织坏死,如大肿瘤、胰腺炎、脂肪组织炎等。
(6)急性大出血内脏(肝脏、脾脏)破裂引起的大出血,大量血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数可迅速增加。
(7)免疫介导性疾病如犬、猫免疫介导性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多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犬白细胞黏附能力缺乏等。
(8)肿瘤性或持续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或慢性骨髓增生性白血病以及其他器官的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量降低。当犬、猫中性粒细胞绝对数量少于个/μL时,就会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1)组织的急性需求和剧烈消耗当中性粒细胞转移至组织的速度超过骨髓中性粒细胞贮存池容量时,就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在腹膜炎、胃肠道脏器破裂、急性子宫炎、坏疽性乳房炎以及急性蜂窝组织炎等疾病中,可看到伴随严重核左移和中毒性中性粒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骨髓生成减少骨髓发生严重的中毒性损伤时,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可能的病因包括药物副作用,接触了有毒的化学物质和植物、传染病、骨髓痨以及免疫介导性骨髓破坏。可以导致该病的药物包括:雌激素、保泰松、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灰黄霉素以及一些化疗药物。传染病包括:细小病毒病、猫瘟、猫白血病、埃利希氏体病。
(3)粒细胞无效生成(粒细胞生成异常)尽管骨髓内有足量的粒细胞前体细胞,但是由于发育被抑制或者骨髓释放减少,故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中性粒细胞从循环池向边缘池的转移增加中性粒细胞从循环池突然转移至边缘池时,可引起暂时性的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包括过敏反应和内毒素血症。
(二)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生成于骨髓,其过程与中性粒细胞相似。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反映了骨髓生成与组织需求或者消耗之间的平衡。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免疫介导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跳蚤过敏、食物过敏、猫哮喘、犬全骨髓炎、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肌炎等;注射血清或疫苗后等。
(2)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病、球虫病、圆形线虫病、蛔虫病、钩虫病、心丝虫病、毛
细线虫病等。
(3)某些皮肤病如曲霉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湿疹、疱疹样皮炎等。
(4)某些恶性肿瘤如纤维肉瘤、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巨大细胞瘤、黏液肉瘤、移行细胞癌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在大多数实验室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量的参考值下限为0或者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因此,只有连续做多次全血细胞计数时,才容易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由于它抑制组胺合成,故可间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三)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或胸腺。健康犬猫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大约有70%来源于胸腺(T淋巴细胞),大约有30%来源于骨髓(B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幼年动物或动物在兴奋、运动、应激反应和注射疫苗后可出现淋巴细胞反应性增多。生理性淋巴细胞增多是由循环肾上腺素升高而引起的,肾上腺素可使血流增加,并将边缘池的淋巴细胞冲回循环池。
(2)抗原刺激某些传染病,如猪瘟、流行性感冒、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可见于慢性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布鲁氏菌,以及血孢子虫病等。
(3)淋巴肉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通常在疾病的晚期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淋巴细胞减少
(1)淋巴细胞循环中断(乳糜渗出)主要见于失淋巴细胞性疾病,如乳糜胸、淋巴管扩张、丢失蛋白性肠病。
(2)高水平的循环糖皮质激素(应激、库兴氏综合征)表现为轻度淋巴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计数在~0个/μL;淋巴细胞计数低于个/μL时,应考虑其他病因。
(3)淋巴肉瘤有时循环淋巴细胞不能通过患病淋巴结而引起淋巴细胞减少。
(四)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不同于粒细胞,它们以未成熟的形态被释放进入外周血液,然后转运至各个组织,在组织内分化形成巨噬细胞、上皮细胞或者多形核炎性巨细胞,循环中的单核细胞与骨髓中中性中幼粒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当。
单核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某些感染,如猫免疫缺陷病毒、利什曼病、球孢子菌、焦虫病、锥虫病,某些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布鲁氏菌病及化脓性和组织坏死性疾病;也可见于肾上腺机能亢进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五)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反映疾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核左移、核右移的区分线在杆状与分叶核之间(图11-1)。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杆状核阶段以前的幼稚细胞出现称为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多者,称为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迫切需要,骨髓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等。核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称为退行性左移或变质性左移;表示骨髓释放功能受抑制;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败血症等。核左移根据其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轻度核左移仅见于杆状核粒细胞增多,6%。
(2)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伴少数晚幼粒、中幼粒细胞。
(3)重度核左移(类白血病反应)杆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嗜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为3叶核)称为核右移,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阿糖胞苷)后,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白细胞反应的一般模式见表11-10。
3.白细胞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白细胞的变化能反映机体抵抗力和了解预后,能帮助诊断疾病和观察疗效。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细胞略有增多,可有核象轻度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强,预后良好。
中性粒细胞增多10×/L,并出现中度左移及毒性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表示病情较重。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常20×/L及0.80,或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多反而减少,但伴有严重核左移、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病情险恶的征兆。
在急性感染过程中,单核细胞逐渐增多(应排除某些感染引起的单核细胞增多性疾病),表示已进入恢复期。若嗜酸性粒细胞重新出现或上升,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减轻,毒性变化消失,则表示感染已被清除。
免责申明:
本内容不是原创,供大家学习。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往期回顾----------------
第九单元血液的一般检验第一节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第二节红细胞比容和相关参数的应用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及运动机能检查
第七单元生殖系统检查
第六单元泌尿系统检查
第五单元腹壁、腹腔及消化系统检查
第四单元胸廓、胸壁及呼吸系统的检查
第三单元心血管系统检查
第二单元整体及一般状态的检查
第一单元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年1月22日)-电脑端-阅读原文-语音
科普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