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曾说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可看她留下的照片,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副好看的脸型,五官虽算不上精致,却优雅大气。
张幼仪拥有显赫的家世。
她的祖父曾在清朝担任知县;父亲是上海宝山县的一位医生,也是当地的巨富;二哥张君劢是政界风云人物,是《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起草人,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是上海金融界的知名人物,二十五岁左右即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
她接受过新式教育,同样也被灌输进传统的思想。在与徐志摩订婚时,母亲告诉她:“女子,必须依靠男子才能活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
张幼仪并没有见过不幸福的婚姻,她的父母思想虽传统,但感情十分和睦。
母亲在父亲的羽翼下生活得十分滋润,几乎没受过什么苦。张幼仪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未见过第二段婚姻。
于是,她理所当然地以为,简单平淡,就应该是婚姻原本的模样。
可是她错了,若她的丈夫甘于平淡,便会甘愿成为她的全部,那么他们或许可以活得幸福。
可张幼仪的丈夫,偏偏是这世上最不甘平淡的人。在看到张幼仪照片的第一眼,他充满鄙夷地评价她是“乡下土包子”。他心目中的妻子,应该是有着新式思想和浪漫情怀的新女性。
为了嫁给徐志摩,张幼仪被迫中断了学业。直到晚年,她还对不曾接受过林徽因、陆小曼那样的教育耿耿于怀。
十五岁的张幼仪“轰轰烈烈”地嫁入徐家,那丰厚的嫁妆惊动了整座县城。
可是,她最想依靠的那个人,却给了她一个冰冷的新婚之夜。
他不看她,也不对她微笑,甚至不和她说话。此后,他对她说的第一番话,竟然是“我要成为中国文明离婚第一人”。
她看他的眼神有些懵懂,在张幼仪的意识里,结婚了就是结婚了,是不可以离婚的。可是对徐志摩而言,结婚不过是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
婚后不久,徐志摩便去上学。他们结婚三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却不到四个月。在徐志摩眼中,张幼仪是空气一般的存在,他给予她最大的残忍,便是冷漠。
徐志摩很少回家,即便回家也绝不会与张幼仪产生任何交集。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怜我悲与伤,无人分我乐与欢!”这首诗道尽了张幼仪婚后的心声。一段不该缔结的婚姻,会让一个女人堕入人间地狱。
没有灵魂的碰撞,只有传宗接代的使命。张幼仪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徐积锴。于徐志摩来说,他并没有成为人父的喜悦,只有完成任务后的松一口气。徐家有了后代,他便终于可以过自己的潇洒人生。
徐志摩迫不及待地离家求学。在英国康桥大学(今剑桥大学)他爱上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张幼仪的人生悲剧,从这里被推上了高潮。
徐志摩出国之后,张幼仪独自承担起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孝顺老人的重任。她事事仔细,处处小心,无半点差池,在徐家二老心中,只有张幼仪是他们最认可的儿媳。
离开了家的徐志摩,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纵情寻找所谓的浪漫和自由。
为了不使婚姻走向覆灭,张幼仪千里迢迢赶往英国去找徐志摩。
夫妻重逢,徐志摩连嘘寒问暖都省却了,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写满了他的嫌恶。
张幼仪不会英语,在她生活的空间里,唯一会说中文的人,偏偏是最不愿和她说话的人。
在这样压抑的生活里,张幼仪竟然再度怀孕了。当时的徐志摩正热烈地追求林徽因,得知妻子再度怀孕,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黑着脸让她把孩子打掉。
在别人面前,他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在妻子张幼仪面前,他却化身最冷酷的暴君。
不久徐志摩抛下张幼仪出走,并请人带口信给张幼仪,表达离婚的意愿。
孤零零的张幼仪待在异国他乡的土地,马上就要身无分文,产期即将临近,身边无人照顾……可以想象张幼仪当时是怎样的绝望。
人生陷入绝境之时,她能想到的只有自己的亲人。于是,张幼仪写信向二哥求救,在二哥的帮助下,她从沙士顿辗转法国巴黎,再到德国柏林,在万般悲苦中生下第二个孩子。
有些婚姻却并非善缘,而是一场孽缘。张幼仪和徐志摩便是如此。
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依然没能换来徐志摩的笑脸。于他来说,妻子和孩子,都是拖累他追求浪漫和爱情的包袱。医院里的张幼仪等来的不是丈夫的安慰,而是一纸离婚协议。
她以为,自己会愤怒得失去理智,然而当面对离婚协议的那一刻,她的内心却无比平静。她同意离婚,唯一的条件是先告知父母一声。徐志摩却急不可耐,“不行,不行,我没时间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多么赤裸的理由,迫不及待让妻子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只是为了另一个女人。
她最终还是毅然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纵然是弃妇,也要做个好母亲。这是张幼仪对自己的警告。
从一段不幸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她活出了最昂扬的姿态。
上天或许是为了考验张幼仪的勇气,让一场生离死别兜头砸下。三岁的彼得因腹膜炎在柏林夭折,她拼尽全力想要做一个好母亲,残酷的命运却偏偏不给她这个机会。
她又变成了孤身一人,没有了儿子,异国便再无值得留恋之处。
张幼仪回国时,徐志摩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一件旗袍开始,张幼仪引领了时尚。她决定开一家服装公司,专门为女性量身定制高档旗袍。李白有句诗叫“云想衣裳花想容”,她的时装公司便叫“云裳时装”。
没有了婚姻,反而获得了新生。张幼仪把时装公司开在上海,这是她天生的商业眼光。当时的上海,刚刚兴起旗袍之风,在云裳公司之前,还从未有过量身定制旗袍的时装公司。一时间,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时髦女子,身上都穿着“云裳时装”的衣服。据说蒋介石在上海大婚时,宋美龄用的也是“云裳时装”的服装。
开时装公司的同时,张幼仪还在东吴大学教德语。优秀的女人,能力掩藏不住。有人主动上门,聘请张幼仪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总裁。
短短几年,张幼仪便在金融业如鱼得水,连续多年当选为银行的董事。
凭借智慧与胆识,张幼仪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被誉为金融界传奇女强人。
整整三十年,她忙着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爱情,被她轻轻关在了门外。
直到年,张幼仪才重新打开尘封的心门,一位名叫苏纪之的医生,住进了她的心里。他温文儒雅,愿意倾听她的心声。从一开始,她需要的便是这样一个男人。
与当年那场盛大的婚礼相比,张幼仪和苏纪之的婚礼简单至极,却让她感到温暖和幸福。苏纪之给了张幼仪二十年的幸福生活,直到苏纪之去世之后,张幼仪才去往美国和儿子团聚。
八十八岁的张幼仪在纽约逝世。她的墓碑上赫然刻着四个字——“苏张幼仪”。这才是婚姻应有的模样:你给我幸福的余生,我的名字冠你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