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诊断和防治

时间:2020-10-16 0:02:28 来源:腹膜炎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水禽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水禽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水禽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1病原学

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属于禽副薪病毒Ⅰ型。病毒粒子有囊膜,表面有纤突,纤突由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种糖蛋白组成,纤变与病毒的毒力密切相关。

病毒存在干病禽的血液、粪便、肾、肝、脾、肺、气管等,其中脑、脾、肺中含量最高。能在多种细胞中生长繁殖,使细胞产生病变。

病毒能凝集鸡、火鸡、鸭、鹅、鸽子等禽类的红细胞以及所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红细胞,因此实验室中可根据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来鉴定该病毒。

病毒对热敏感;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对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2%氢氧化钠、1%来苏儿、3%石炭酸、1%~2%的甲醛溶液中几分钟就能杀死该病毒。

2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不同月龄的鸭、鹅都能发病,其中雏鹅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发病率一般为30%左右,死亡率10%左右,死亡率最高可达%。鸭也能感染发病。

传染源是病鹅、病鸭、带毒鹅及带毒鸭;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黏膜的损伤均可引起感染。患病鸭、鹅的蛋中能分离到该病毒,因此本病也很可能会垂直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多发。

3临床症状

(1)雏鹅鹅群的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病程越短,康复越少。主要表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病鹅出现精神委顿、行动迟缓,流出水样鼻液、咳嗽、呼吸急促,甩头,眼睛中有眼泪、眼半闭,排出灰白色稀粪病程短,一般3~5天,死亡率可达%。

(2)青年鹅或成年鹅病初,排出灰白色稀粪;随着病情的发展,排出黄色、暗红色、绿色或墨绿色稀粪;行动无力,漂浮水面;后期病鹅出现神经症状,如扭颈、仰头或转圈。发病后6~7大好转,9~10天康复产蛋鹅产蛋率迅速下降,降幅达50%,持续时间约10天,之后产蛋率开始慢慢恢复。

(3)鸭病初表现为食欲降低、饮水量增加、缩颈闭目、两腿无力、离群呆立;初期排白色水样稀粪,中期变为红色,后期粪便颜色变绿或变黑;

有的病鸭呼吸困难,口中有黏液;有的出现扭头、转圈或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产蛋鸭感染后产蛋率下降,软壳蛋、无壳蛋增多。

4病理变化

(1)鹅本病的主要病变是以出血为主。心冠脂肪有大小不的出血点,心内膜出血,心肌变性;气管、肺脏出血。肝脏肿大,有白色坏死点。脾脏表面和切面都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粟粒大小的坏死灶。

胰脏出血,有灰白色的坏死点。腺胃出血,肌胃角质膜下出血,有的有溃疡灶或结痂;有的鹅腺胃与肌胃交界处、食道与腺胃交界处出血、溃疡肠黏膜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溃疡灶或糠数样病变;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产蛋鹅卵泡变形、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2)鸭心冠脂肪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气管环出血,肺脏出血。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脾脏肿大,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坏死灶。

腺胃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局灶性出血、溃疡,肠黏膜纤维素性坏死。产蛋鸭卵泡变形,严重的破裂。

(3)诊断

①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本病的症状主要是消化道症状明显,排稀粪,有的表现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点主要是肠道出血、溃疡,脾脏有白色坏死灶等。

②实验室诊断:鸡胚或鸭胚接种分离病毒,通过血凝-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PCR等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

5预防措施

(1)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科学选址,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及饲养管理制度。

(2)免疫接种。

使用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新城疫灭活疫苗),对易感鹅群或鸭群进行免疫。

①种鹅的免疫:产蛋前2周,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油乳剂灭活苗0.5~1.0毫升,抗体可维持半年左右。

②雏鹅的免疫:种鹅如未免疫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其后代应在7日龄进行免疫接种,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油乳剂灭活苗0.3~0.5毫升,接种后10天内隔离饲养。

种鹅免疫过油乳剂灭活苗,其后代体内有母源抗体,可在15~20日龄进行免疫,每只皮下或肌内注射油乳剂灭活苗0.3~0.5毫升。首免后2个月进行第2次免疫鸭的免疫。

6治疗方法

鹅群发病后可进行紧急接种:用鹅副黏病毒分离株YG97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进行紧急接种,注射疫苗6~10天后,患病鹅群停止死亡,患病种鹅在注射疫苗第10天就可恢复产蛋。

或者采用金鸡三肽,可以紧急治疗和预防鸭鹅副粘病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pmm.com/jbwh/1034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