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好医生,却出现在论文造假名单上

时间:2017-8-3 13:07:58 来源:腹膜炎

南风窗

如果欺诈、不端的学术行为已经是业内“共识”,医生们就很难保持道德一致性,医者的一面,他或许恪守职责、妙手仁心,而学者的一面就会降低底线,违背基本的学术操守。

最近,中国医学论文又出事了。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施普林格发表声明,决定撤回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杂志的篇论文,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这些论文发表于-年期间,涉及到了中国家医疗机构和高校医学部的名医生,医院、医院医院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

据该杂志出版方的介绍,撤销原因并非针对论文最终成果的造假,而是涉嫌“假冒同行评审”。按照该杂志的论文接受规则和评审制度,作者投稿后,需要有专家评审人的意见。

论文的作者可以向期刊编辑推荐审稿人,一些作者实际上并未请同行专家做评审,而是自夸了一番,署上专家的名字,虽然评审人的姓名有据可查,但编造的电子邮件地址暴露了真相。这种做法被查出后,连带着从未做过评审人的专家也无辜“中枪”。

“自荐评审制”留下的漏洞“诱使”作者编造同行评议,中国科协那番充满争议的表态大概也是出于对这一制度的不满。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协表示:“虽然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除了假冒评审,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本人并不知情,而是委托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违规操作。年国际学术期刊连续撤稿事件发生后,中国科协专门提出了“五不”行为准则: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审稿人的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但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并没有被彻底制止。

这次撤稿虽然在数量上刷新了纪录,但就事件本身来说,并无新鲜之处。年,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和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相继进行论文筛查,涉及到的论文多来自中国。此次事件,不过是年撤稿事件的延续。

相关医疗机构和论文发表者的信息曝光后,有网站打出了这样的标题:“名论文造假名单曝光,有你曾跪求过的名医吗”,这语气颇有点“大仇得报”的意味。医生在他的科研范畴内有了学术不端行为,当然有悖于道德和学术伦理,但这样引导公众幸灾乐祸,以看笑话的姿态进一步割裂医患关系真的好吗?而且,学术与医术、医德也未必具有一致性。医生这一职业最重要的功能是治病救人,他们的学术行为不应该被视作医疗行为的延伸。

年9月媒体曝光了SCI论文的跨国造假链,巴西杂志《遗传学和分子研究》被举报为研究人员跨国批量生产、发表学术论文,其中,中国的医学工作者是“大客户”。涉嫌抄袭的名单中,有一个是我熟悉的名字。

年,我的家人腹痛高烧,跑了医院,做了很多次化验、检查,都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医院还误判为结石,开了一些药并没有缓解病情。医院遇到当时急诊值班的唐医生,也就是涉嫌抄袭名单上赫然在列的那一位。常规检查之后,他初步判断是化脓性腹膜炎,建议尽快住院,甚至需要手术。

医院属于三甲中的顶尖之一,病床非常紧张,唐医生建议我医院,他可以帮着联系医生。好不容易碰到了值得信赖的医生,我的反应当然是抱住大腿不撒手,请他一定帮忙在这里找到一个床位。唐医生答应试试看,跟科室病房协调了一下之后告诉我,正好有病人出院了,腾出了一个床位。

当天晚上,进一步检查后,唐医生说要尽快手术。第二天,他把我叫过去详谈,在一张纸上,他几乎给我做了一个胃肠外科知识的普及,边画腹部结构图边解释,炎症是怎么产生的、手术要如何进行。他的亲和态度和专业又通俗的解释让我放心地签了字。尽管手术前谈话是必须要有的医疗程序,但我依然觉得有很大的被尊重感。

这次就医,让我对医生的认知有了很大变化。很多人应该都有同样的体验,当你带着医生都是脸难看、三言两语结束问诊、用过度医疗来创收和避免担责的预设就医时,稍微超出想象的医疗服务就能让我们对医生产生极大好感。我的一个朋友来北京玩时,想顺便看一下孩子偶尔咳嗽的问题,医院挂了号,好不容易排到看病,医生检查之后说什么药都不用吃,只是嘱咐了一些日常的注意事项。这让她万分感动。她说,在家乡时,医院,医生不可能不开任何药就放过病人。

所以,当我看到唐医生的名字出现在论文抄袭名单上时,作为他曾经的病人家属,我依然觉得他是一个好医生。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体经验。如果一个曾经对你冷言冷语、医术也不高明的医生出现在了造假名单上,结论一定是强化之前的坏印象。不过,个体经验让我更确定,医生的学术行为与医疗行为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中国的临床医生评价体系不是什么秘不可宣的规则,SCI论文与高级职称的评定、薪资、岗位直接挂钩,在这样的导向下,论文造假以及依托于论文代写、发表的产业链很难靠行政手段杜绝。

如果欺诈、不端的学术行为已经是业内“共识”,医生们就很难保持道德一致性,医者的一面,他或许恪守职责、妙手仁心,而学者的一面就会降低底线,违背基本的学术操守。

医学研究者的水平可以用论文指标来衡量,进而附带了诸多利益,而病人眼中的好医生只是一个口碑问题。一实一虚之间,医务工作者做出了更利己的选择。

早在几年前,新医改就把降低药费、提高诊疗费作为一个方向,其中就有让医生的脑力劳动价值得到体现的意图。让医生更多地从问诊治病中得到物质回馈、找到价值感,这是治理医学学术乱象和改善医患关系的良性机制,也是医者的正道。

作者

南风窗高级记者张墨宁zmn

nfcmag.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白癜风偏方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pmm.com/yshl/669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