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herpesvirus,FHV-1)引起的猫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疾病,病毒主要侵害仔猫,发病率可达%,死亡率约50%。在我国的猫场、家猫及试验猫均有本病存在,尤其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流浪猫数量的暴涨,此病呈愈演愈烈的状况。
一、病原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FHV-1在分类上属于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具有疱疹病毒的一般特征。位于细胞核内的病毒粒子直径约nm,胞浆内~nm,细胞外约nm。病毒粒子中心致密,具有囊膜。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为双股DNA。立体对称的核衣壳上分布有个壳粒。病毒能在猫的鼻、咽、喉、气管、黏膜、舌的上皮细胞内增殖,从而引起急性的上呼吸道炎症。
本病毒可在猫肾源细胞、肺及睾丸细胞内增殖。在兔肾细胞也能较好生长。细胞接种病毒后,24~28h内出现细胞内病变,表现为单层细胞呈灶状圆缩、变暗,甚至全部脱落,有时出现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细胞。1~3天后病毒滴度可达~TCID50/0.1ml。病毒在细胞核内增殖,感染细胞经包涵体染色后,可见到大量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可吸附和凝集猫红细胞,可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它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猫杯状病毒及人单纯疱疹病毒均无交叉反应。
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虽具有囊膜,但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酸、热、乙醚和氯仿较敏感。加热至50℃时4~5min即可灭活。在-60℃条件下可存活天,甲醛和酚易将其杀灭。在干燥条件下,12h以内病毒即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猫,尤其侵害仔猫。病猫和带毒的猫是主要的传染源。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病毒经鼻、眼、咽的分泌物排出,易感猫通过鼻与鼻的直接接触及吸入含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据报道,在静止的空气中,即使距离1m远也能传播感染。自然康复或人工接种的耐过猫,能长期带毒和排毒,成为危险的传染源,而且是目前此病能够大面积流行且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
本病的传播还与猫群的密度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根据我院近几年的诊治经验,猫场的纯种猫和野外的流浪猫最易发病。本身纯种猫的抵抗力相对于中国的土猫就弱,再加上猫场饲养过密,增加了病毒传染的机会。而流浪猫生活环境差,没有进行过免疫,再加上流动性强,很容易形成整个区域的病毒感染。而且很多救助流浪猫的人和猫场的饲养者,为图省事,用一个水盆作为猫群的公用水盆,更加增加了传染的几率。
家猫很少感染。家猫的感染一般是有和流浪猫接触的经历,或者家里突然引入了带有病原的猫。还有猫的主人接触过带有病原的猫,而把病毒带回了家,造成家猫的感染。
三、临床症状临床以角膜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和流产为特征,但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本病潜伏期为2~6天,仔猫较成年猫易感且症状严重。病初患猫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表现为突然发作,阵发性喷嚏和咳嗽,羞明流泪,鼻腔分泌物增多,鼻液和泪液初期透明,后变为黏脓性。结膜炎,充血,水肿,角膜上血管呈树枝状充血。仔猫患病后可发生死亡,若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导致鼻甲坏疽变形,且死亡率会更高。偶见气管粘膜感染病例;极少有下呼吸道和肺感染;个别病猫可发生毒血症,导致全身组织感染。生殖系统感染时,可致引导炎和子宫颈炎,并发生短期不孕。孕猫感染时,缺乏典型的上呼吸道症状,但可能造成死胎或流产,即使顺利生产,幼仔多伴有呼吸道症状,且体格衰弱,极易死亡。
急性病例症状通常持续10~15天,成年猫感染后一般舌、硬腭、软腭发生溃疡,眼、鼻有典型的炎性反应,个别表现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严重的造成失明。但成年猫死亡率较低,仔猫可达20%~30%。耐过病猫7天后症状逐渐缓和并痊愈。部分病猫则转为慢性,表现持续咳嗽、呼吸困难和鼻窦炎等症状。个别的病例有肺炎,肺、肝坏死及阴道炎的症状。
断乳仔猫或易感成年猫感染后表现典型症状,如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鼻炎、结膜炎、发热和厌食等。分泌物通常由浆液性变成黏脓性,溃疡处易发生细菌感染。由于分泌物的刺激,眼、鼻周围被毛脱落。
疱疹性角膜炎为本病示病性症状。典型损害是出现普遍严重的树枝状溃疡。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导致溃疡加深,甚至出现角膜穿孔。溃疡修复过程中,结缔组织形成,甚至可导致角膜和结膜粘连。感染进一步扩散,导致全眼球炎,造成永久失明。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时,可致角膜剥离。
幼猫感染时,鼻甲损害表现为鼻甲及粘膜充血、溃疡甚至扭曲变形。由于正常的解剖结构改变及粘膜防御机制被破坏,易引起慢性细菌感染,导致慢性鼻窦炎。
四、剖检变化主要病变在上呼吸道。轻型病例,鼻腔和鼻甲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喉头和气管也可出现类似病理变化。较严重病猫,鼻腔、鼻甲骨黏膜坏死,扁桃体肿大、眼结膜、会厌软骨、喉头、气管、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的部分黏膜上皮也发生局灶性坏死,坏死区上皮细胞中可见大量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若继发细菌感染可见肺炎病变。对于全身性感染的仔猫,血管周围局部坏死区域的细胞也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慢性病例可见鼻窦炎。表现下呼吸道症状的病猫,可见间质性肺炎及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周围组织坏死,有时可见气管炎及细支气管炎的病变。
五、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很难分离到病毒。
单凭临床症状无法区分致病原。
同一猫舍或家庭有多只猫时反复感染,或在同一猫身上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可根据此来确定病原体。
可通过细胞培养来分离猫疱疹病者,杯状病毒和衣原体。
症状开始1周内从鼻腔、眼睛或咽部取样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衣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在症状开始头1周内从眼结膜处取样。
在疾病发生的最初4到7天,姬姆萨染色结膜分泌物涂片,可见细胞浆内有3个嗜碱性包涵体。
通过细胞培养结膜刮取物免疫荧光或组织化学染色,可进一步确诊。
间隔2周测一次血浆抗体滴度,滴度升高4倍时具有诊断意义。
细菌培养。鼻腔或眼睛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没有大的诊断价值,因为很难区分致病菌和正常菌群。
常规化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分类、血液生化和血气离子分析。这样才能整体衡量猫的身体状况。为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提供数据依据。
六、治疗治疗原则为抗病毒、防止继发感染和对症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药治疗。采用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对本病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1、最重要的是采用支持疗法。
A、患猫吃喝正常时尽量在家治疗。
经常清除眼睛和鼻部分泌物。(非常重要)
呼吸道蒸汽疗法。
环境温度、通风和光线良好,加强营养。
B、患猫因口咽部水肿或溃疡,导致唾液分泌过多,需要住院补充体液和营养。
静脉、皮下注射,或补充含钾的多离子等渗液(根据血气离子的分析结果)
如果病猫已经出现食欲废绝。就需要用鼻饲管、胃管投注流食,补充营养。
2、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赐能素(黄芪多糖口服液)能增强免疫力,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防止病毒病。另外也可以给予干扰素等生物制品抗病毒药物。
3、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和并发症,如阿莫克、金倍乐、斯喘敏。
4、治疗鼻炎症状
5、治疗眼病:可以使用抗病毒眼药、抗生素眼药、保护眼角膜类药物。
6、补充赖氨酸
新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使用L-赖氨酸补充剂的猫试验感染疱疹病毒的临床症状比对照组要轻。猫感染疱疹病毒后口服L-赖氨酸,在猫面临应激诱导病毒激活时(如猫舍和管理变化等)排毒减少。
L-赖氨酸的作用方式:猫疱疹病毒依赖于精氨酸,它是一个必须氨基酸,没有它病毒不能够复制。L-赖氨酸也是氨基酸,当把它作为补充剂给动物时,它可以和精氨酸竞争,阻抗精氨酸对病毒的促生长作用并抑制猫疱疹病毒的复制。
7、高纯犬猫维他命C抗病毒粉
高纯维他命C抗病毒粉,可以增加猫抵抗力和免疫力,对抗各类因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烧,咳嗽,帮助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猫病毒性鼻气管炎,和猫白血病,猫传染性腹膜炎等疾病,对于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的后遗症有奇效。
8、患病猫应早期隔离,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隔离舍保持恒温,最好在21℃左右。为增进食欲,可给予少量香味食物,如鱼、肝、瘦肉等,有利于患猫康复。
七、防制有些研究者认为,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免疫性不强,持续时间较短。现在也有人认为,尽管某些病猫发病21天后仍缺乏中和抗体,但康复后患猫天仍具有部分免疫力,此时接种病毒,仅表现轻微临床症状。
目前已有猫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弱毒苗可供应用。猫60~84日龄时首免,肌肉注射,以后每隔半年免疫1次。该疫苗可单独应用或与猫杯状病毒感染弱毒苗联合应用,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有时,也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及猫肺炎(衣原体感染)疫苗联合应用。
患有此病的猫,即使痊愈也可能终身带毒。带毒猫不能留作种用,因为分娩常是促进带毒母猫排出病毒的应激因素之一,从而造成新生仔猫的感染。但应注意,并非所有表现慢性呼吸道症状的猫都是疱疹病毒带毒者。同时带毒猫尽可能单独饲养,避免传染给别个抵抗力低的猫。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应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将猫饲养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减少每个猫群的数量和饲养密度,猫笼间距至少1.22米以上。加强饲养人员的个人卫生都对本病预防有一定好处。用消毒剂清洗猫笼、饲盆和水盆,搁置2天。对新引进种猫或仔猫应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4天,确无本病后方能混群饲养。
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尸体深埋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皮肤病治疗最好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