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学》6月刊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在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肝硬化患者中,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增加住院时间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同时降低总体无移植生存率。因此,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此类患者(doi:10./j.gastro..03.)。
在这项研究中,维也纳医科大学的MattiasMandorfer医生及其同事随访了年至年到该机构进行穿刺术的例连续肝硬化患者。总体而言,例患者当时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包括普萘洛尔(剂量为20~mg)和卡维地洛(剂量为6.25~25mg)。SBP定义为腹水多形核中性粒细胞计数>cells/mL,并且无明显感染源。
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检出例首发SBP感染病例,所有这些病例均被纳入分析(86例来自β受体阻滞剂队列),β受体阻滞剂队列与非β受体阻滞剂队列的SBP发生率具有可比性(分别为0./人-年vs0./人-年)。
β受体阻滞剂队列中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比例较高,38%在SBP发作期间首次穿刺时的平均收缩期动脉压<mmHg,而非β受体阻滞剂队列中的相应比例为18%(P=0.)
虽然两个队列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生率相似,但β受体阻滞剂队列的总体住院时间长于非β受体阻滞剂队列(33.4天/人-年vs.28.8天/人-年)。β受体阻滞剂队列的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β受体阻滞剂队列(24%vs11%;P=0.)。
最重要的一个研究发现是,虽然β受体阻滞剂治疗通常与SBP诊断后观察到的无移植生存改善相关,但对存在静脉曲张和Child-Pugh评分进行校正后发现,β受体阻滞剂队列的无移植生存率较低(风险比,1.58;95%置信区间,1.~2.;P=0.)。
研究者表示,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在首次发生SBP时应停止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但在SBP发作缓解后是应永久停止治疗还是应再次治疗,这一问题还有待回答。发生细菌性感染的危重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受到明显限制,在此类患者中,维持循环储备不仅在感染急性期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在感染后期也具有关键作用。强烈鼓励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探讨如何根据分期适当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研究者声明无经济利益冲突,并且该研究未获资助。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肝硬化中的关闭窗口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消化疾病/肝病科的PhillipS.Ge医生和BruceA.Runyon医生表示,上述研究表明在发生SBP的肝硬化患者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具有有害作用。近期一些研究和类似具有争议性的研究也表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具有有害作用。这导致“窗口假说”的提出,该假说认为,β受体阻滞剂只在肝硬化自然史的有限窗口内改善生存。
上述研究除了进一步支持这一“窗口假说”之外,还进一步表明治疗窗口在首次发生SBP时关闭。对于SBP缓解后窗口是否再次开启仍存争议;然而,越来越清楚的一点是,在肝硬化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仅在一个小的机会窗口内有益,并且这一窗口很可能小于预期。
Ge医生和Runyon医生均声明无经济利益冲突。
1.如果你喜欢本文,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2.点击右上角“…”点查看宁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长春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