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的浓度监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个体化

时间:2016-11-21 10:07:58 来源:腹膜炎

临床上,许多小分子靶向制剂通常按固定剂量使用。用于控制胃肠道间质瘤的伊马替尼,通常使用剂量为mg/day。但是,许多病人由于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而不能连续治疗。个体化治疗可以在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又能维持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中,通过考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伊马替尼的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副作用的关系,来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表1病人基本信息

案例:

案例1:41岁,女性,行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同时发生癌性腹膜炎和肝转移。肝转移通过射频消融术(RFA)控制。服用伊马替尼mg/day用于控制癌性腹膜炎。在12个月的治疗周期内,没有发生副反应。谷浓度的范围为~ng/mL。

案例2:48岁,男性,行胃肠道间质瘤肠系切除术。在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后,癌性腹膜炎结节复发。服用mg/day的伊马替尼10个月用于控制癌性腹膜炎结节。仅有部分疗效,但无毒副作用出现。谷浓度的范围为~ng/mL。

案例3:47岁,女性,行胃肠道间质瘤胃系切除术。辅以伊马替尼进行辅助化疗,由于患者频繁发生3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不能以mg/day持续使用伊马替尼。随后,将伊马替尼剂量减少为mg/day;患者可以耐受,但是仍偶尔发生3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使用mg/day和mg/day时的谷浓度值分别为和ng/mL。在这个治疗方案下,24个月内没有复发的情况出现。

图1伊马替尼的服用剂量与谷浓度的关系。

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4(●)

案例4:71岁,男性,行胃肠道间质瘤胃系远端切除术后,患者肝转移复发。首先,患者服用mg/day的伊马替尼以确定肝转移后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PET-CT结果显示:在使用伊马替尼后的41天时,肝脏不再对F18脱氧葡萄糖进行摄取(治疗前,SUVmax为3.9-4.1)。但是,在第23天,持续发生3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随后,将伊马替尼剂量从mg/day逐步减少到mg/day,但是病人仍持续发生3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谷浓度并没有随给药剂量的减少而减少。使用mg/day、mg/day和mg/day时的谷浓度值分别为、和ng/mL。进一步,当剂量调整为mg/qod时,谷浓度减少为54ng/mL。结果显示:一天的间隔,导致谷浓度减少为原来谷浓度的10%。

考虑到难以调整伊马替尼的剂量并且仅存在于肝中,选用RFA术进行治疗。RFA可以控制肝肿瘤,但是2.5月后,患者由于食管和贲门连接处的腹膜内散在的肿瘤(长径达6cm)而出现胃肠道阻塞。因而使用伊马替尼进行间断治疗。考虑到患者之前使用mg/day的伊马替尼有效,因而先连续服用3天,再在第四天到第七天停用,同时监测谷浓度,第四天为ng/mL,第八天为60ng/mL。

但是,患者仍旧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症状,因此在第五天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使用间断疗法的第七天,患者的胃肠道阻塞情况得到改善;一个月后,CT结果显示50%的肿瘤消退。9.5个月后患者对此疗法仍有部分响应,并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出现。

图2案例4采用的伊马替尼间断疗法。(A)每周治疗计划,Ima:伊马替尼,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B)CT成像用于评价对靶部位的疗效。

讨论:

DemetriGD等报道每天服用mg的伊马替尼时,患者的谷浓度分布范围为~ng/mL。而在本文中,患者的谷浓度分布为~ng/mL。这个结果表明伊马替尼的药代动力学存在个体差异。指南推荐的伊马替尼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时的谷浓度应大于1ng/mL。但是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低于0ng/mL时,也有疗效。这个结果表明伊马替尼的药效存在个体化差异,因而,难以确定有效的治疗窗。而通过TDM可以有效监测伊马替尼的谷浓度与治疗效应和毒副作用的关系,进而可以优化伊马替尼的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优治疗效果。









































2斤4两超小儿视网膜手术在大医一院获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梗患者行介入治疗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pmm.com/yshl/146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