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都知道怀孕对于女人是个特殊时期,很多药物都不能吃,然而例假也是个需要上心的特殊时期,乱用药可能会导致经期出血过多等意外情况。
经期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需要特殊呵护的时期,这个期间,过度劳累、医药、情绪等都可能对例假有影响,甚至还可能落下后遗症,但是偏偏这段时间女性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在此,小编提醒大家,下面这些药物经期慎用!
经期慎用的药物1.经期出血会影响部分药物的疗效
由于月经期出血,使得部分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加快,女性在月经期使用某些药物时,疗效会减弱,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因此女性月经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调整药物剂量,例如使用平喘药氨茶碱,使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使用抗生素中的红霉素、解热镇痛药安替比林等。
2.部分药物可导致月经失调或伤害身体
如果女性在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月经失调,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视,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使月经恢复正常。如果因治疗需要不能停药或更换药物,则应在疾病治愈后,再设法使月经恢复正常。在少数情况下,患者可通过减少服药量来维持正常月经,以防止闭经时间过长,使生殖器官发生萎缩性变化。
可能影响月经的药物1.阴道局部用药:治疗阴道炎症的洗液、栓剂、泡腾片等应暂停使用,且也不要用洗液坐浴,更不要直接做阴道内冲洗,以免引起子宫内膜炎,甚至盆腔腹膜炎。因为在月经期间,子宫黏膜充血,创面开放,宫颈口松弛,加上阴道里有积血,非常适于细菌生长繁殖,若此时进行阴道局部用药,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细菌逆行侵犯子宫腔及子宫内膜引起感染。
2.抗凝药:女性在行经前盆腔器官会充血,经期纤溶功能较凝血功能相对亢进。尽管经期的失血对正常女性身体没有多大损害,但对于有出凝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月经期却是个较为危险的时期。如果此时服抗凝药就可能导致经血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大出血或休克。
3.止血药:止血药如氨甲苯酸、止血环酸、安络血、维生素K等,会影响月经期正常的凝血与纤溶平衡,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毛细血管收缩,使用后会引起经血不畅。此外,还应慎用具有较强止血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
4.止痛药:痛经是女性月经期的常见症状,多发生于少女或未婚女青年。多数人并不需要用药治疗,适当休息或采用热敷等,即能缓解。月经期腹部轻微胀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轻易使用止痛药,除非疼痛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如果确需应用止痛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非成瘾性止痛药。一般采用副反应较少,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氟灭酸等或中药延胡索乙素片。
5.减肥药:多含有抑制食欲的成分,如果在经期使用,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多尿或排尿困难,或出现心慌、焦虑等,更有甚者会出现闭经。
6.导泻药:渗透性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泻下作用较剧,可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和失水,故经期应该禁用。
7.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会升高泌乳素,使用后可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使用后可发生月经稀少、溢乳、闭经等。西沙必利可增加食欲,但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会停经。其他肠胃动力药,也应该慎用或忌用。
8.性激素类:女性的性激素合成及代谢平衡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经期使用性激素类药物会造成机体自身神经内分泌轴紊乱,从而引起月经周期、行经时间、经血量的异常。
9.甲状腺素:可能会造成月经紊乱,出现怕热、出汗、心律失常、体重减轻。
10.活血化瘀中成药:此类药物不仅有抗凝、抗血栓的作用,还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因此会造成月经量过多。如阿胶、当归、益母草冲剂等,应于经期结束后服用,以免发生经血过多或经期延长。
11.心血管系统类药:如氟桂利嗪,服用2-4周后可出现月经提前,经量过多,有血块,经期延长至8-10天:服用利血平后可引起闭经;地奥心血康服用1周后可出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提前。
12.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长时间使用可先致胖再出现闭经或发生腹胀;曲安奈德经穴位注射后可引起月经紊乱,周期提前,或经期延长。
小编说两句女性的月经来潮就像日出日落一样,有规律总是好的,如果不规律,甚至中间跳过一个月,那就得注意了,在没有怀孕的情况下,建议去检查下,可能是妇科病的前兆,另外,月经期间不要乱吃药,上面这些慎用的药物大家记好了。
健康么么哒
求转发,求支持,健康君的工资就靠你啦
男神女神~么么哒~举手之劳啦~希望健康君能多写点好文~
男神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