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1岁的大学生魏则西之死让“五一”假期不平静,也为“黑色五月”拉开序幕。之所以说“黑色”,是因为发生了数起伤医事件,情况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或许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为何充满戾气?这种医患对立“二元互伤”的局面还要持续多久?医患关系何时重回良性互动的轨道?
悲剧回顾
年5月5日
医院口腔科退休主任陈仲伟被20几年前治疗过的病人袭击,被砍30多刀,全院紧急抢救仍然不治身亡。犯罪嫌疑人跳楼自杀。
5月7日
6日上午,一名社会男青年在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门诊部1楼袭击一名70岁的老人,被袭老人并无大碍。7日上午老人家属到住院楼9楼强烈要求“让负责人出来”,说“今天你不捅死我,我就要捅死你”,并向护士扔矿泉水瓶。家属将主治医生文其云进行殴打,并追至办公室用手机猛敲文医生的头部。文其云被打伤头部后,当即出现约5分钟的意识障碍,头部有2cm伤口并已清创缝合。而头颅CT显示,文其云蛛网膜下腔出血未排除。
5月9日
医院去年6月收治一位60多岁的男性急性阑尾炎患者。该院主管医生为其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出现急性阑尾穿孔至局限性腹膜炎,病情发生变化,经过近一年治疗,于5月7日不幸去世。9日发生医闹事件,医院病房,辱骂主管医生,打伤一名保安。当地警方出动20医院处置。
5月10日
凌晨,四川医院外科主任汪永钦在对患者解释立即行清创缝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被三名年轻小混混就诊者砍伤,造成面部大面积刀伤、背部多处砍伤和右侧肋骨骨折引起血气胸、肺破裂。该院外一科全体医护人员全面停诊,抗议医暴。
凌晨,医院发生一起暴力袭医事件:一对醉酒父子到该院急诊科就诊时将医护人员和保安打伤。
上午,医院呼吸科主任肖祖克在病房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宣布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后,遭到7名男家属的围殴。肖医生参与了救治,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抢救,持续了近2个小时。而一般情况下,针对心肺复苏的抢救,如果30分钟还未抢救过来,即可宣布死亡。目前警方决定对两名涉事人员以“多次殴打、伤害他人”为由行政拘留15天并处元罚款,对另一涉事人员以“阻碍执行职务”为由行政拘留10天。
习武防身——苦笑背后的无奈
最近网传这样一段对话——
有人问法医:“当初你可以去外科,最后为什么选了法医?”
法医深沉地说:“为了生存。”
那人纳闷道:“法医整天和尸体相处,工资也不算高啊!”
法医摇摇手,深吸一口气解释道:“但,比较安全。”
近期伤医事件的频率可谓令人心惊胆战,网上流传的“笑谈”也不无道理,但细细想来满是悲凉。
办公桌对门,不要背对病人和家属;看见突然有反光,提高警惕……医院医生们的防身“秘笈”。医院开办了防身培训,有的邀请公安局教官,还有的邀请世界跆拳道联盟黑带四段高手,前来传授防身绝招。
医院变成“武术馆”、把患者当成“对手”不是解决之道。但这乍一看甚至有些可笑的行为背后,是满满的心酸。
当一起起伤医事件不再是个例,而逐渐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当医生挥洒汗水近2个小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得到的竟是一顿毒打。医生延长心肺复苏时间,期待奇迹也同时给家属一些安慰。代替奇迹的,却是家属的拳头。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键盘侠”竟开始同情杀人犯,为杀人犯找一个“合情合理”的杀戮理由。他们质疑:为何全院抢救陈仲伟?是否置其他病患不顾?“医生死了不可惜,可惜你白送了自己的命,不划算啊。”“如果对医院医生全动员,我就为你点赞。”总是存在不分青红皂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的评论。当然也有明辨是非的人为医生发声:“你怎知一个严重外伤病人不是有十几二十多人在抢救?”
魏则西与陈主任,两种身份,两种结果——这样无意义的比较,无异于加深医患之间的沟壑。“长恨人心不如水”,医患双方在各说不幸,却不顾对方的茫然失措。
最最无助的,是整个医护群体,他们的痛苦刺激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负能量更带来了严重的恶性循环。它影响整个医界与社会人群的情绪与行为:医护人员因巨大精神压力而离职,医院因惧怕纠纷而减少高风险的诊疗操作,医学院校也流失了培养对象。
陈仲伟医生之死——在沉默中爆发
陈仲伟医生倒在了患者的刀下,随后,一场号召医务人员把头像更换成“黑丝带”以表达哀悼或抗议的“黑丝带”行动迅速蔓延。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同行,难以计数的人共同更换头像,场面令人动容。一位更换了黑丝带头像的医生在微博上写道:这是我们能做的少有的反抗方式的一种。
陈仲伟医生之死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巨大的社会反响和热议?
首先,陈医生被前病人砍杀事件作为医生群体长期压力下的一个愤怒的宣泄口,许多医生借此将长期以来所不堪承受的怨怼和愤懑表达和宣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