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杆菌(Proteus)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主要包括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潘氏变形杆菌(P.penneri)、产粘变形杆菌(P.myxofaciens)和豪氏变形杆菌(P.hauseri)。需氧或兼性厌氧,形态和大小不一,具有多形性,可为杆状、球状或丝状。其大小约为(1-3)×(0.4-0.6)μm。无芽孢、无荚膜,有菌毛,周身鞭毛,运动活泼。最适生长温度为20℃,在10-43℃均可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生长良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大多数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常呈扩散生长,形成波纹状薄膜,称为迁徙生长现象,是本属细菌的特征。如在培养基中加入石炭酸或硼酸,或将琼脂浓度提高至6%,或培养温度提高至40℃,可抑制其扩散生长而得到单个菌落。产粘变形杆菌能形成很粘的薄膜层,且能溶血。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形成圆形、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产生硫化氢的菌种在培养基上菌落中心呈黑色,在肉汤中呈均匀浑浊生长,表面可形成菌膜。
变形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尤以水、阴沟及各种腐败的动、植物及粪便中居多,也存在于健康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或发生组胺中毒,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脑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在水产方面,常与嗜水气单胞菌等其他细菌通过受损的皮肤侵入鳖体内混合感染鳖,引起鳖穿孔病、腮腺炎病和白斑病等疾病,给养鳖业带来重大损失。病鳖体表腹甲严重斑块状充血、出血,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溃疡、穿孔,剖检可见肝、肾、脾出血肿大。而对虾外壳损伤后,变形杆菌侵入对虾体循环系统可引起对虾红腿病、败血症。还可通过皮肤伤口引起斑点叉尾鮰、大口鲶、石斑鱼和罗非鱼等鱼类鳍和头部溃烂、肝脏及肠坏死,也可引起棘胸蛙烂皮病。
变形杆菌属的毒力因子主要有尿素酶、溶血素、内毒素等。
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有菌毛、鞭毛、尿素酶、多糖荚膜、溶蛋白酶、溶血素、透明质酸酶、磷脂酶和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奇异变形杆菌表达的多种菌毛对尿道上皮细胞等具有特别的粘附、定植能力,由质粒和染色体共同控制。消除质粒后,细菌菌毛大部分丢失,其粘附性也显著降低;鞭毛主要介导奇异变形杆菌的动力,与奇异变形杆菌在组织中的侵袭力直接相关。多糖荚膜是存在于奇异变形杆菌菌体表面的一种多糖蛋白,它主要通过减少表面摩擦力,有利于分化细胞群的移位而与奇异变形杆菌感染侵袭力有关。溶蛋白酶是一种释放至胞外的Zn2+金属蛋白酶,它可以裂解血清中及粘膜细胞分泌的IgA、IgG及其亚单位,甚至非免疫球蛋白底物如酪蛋白等,这些免疫球蛋白降解产物因缺乏免疫效应功能,破坏了宿主正常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了机体对侵袭菌的免疫应答,从而有利于侵袭菌在宿主细胞的定植、侵袭和“雾蔓”分化生长。奇异变形杆菌的溶血素在体外实验中对红细胞和肾细胞具有明显溶解活性。
当奇异变形杆菌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时,透明质酸酶活性增加,透明质酸酶的作用是脂解宿主细胞周围的透明质酸而利于奇异变形杆菌的运动,因而与侵袭力有关。磷脂酶可破坏宿主细胞膜的脂质层而利于奇异变形杆菌侵入宿主细胞内。
变形杆菌的atpD、tuf基因具有高保守性,可用于检测。
参考文献
[1]孙佩芳,蔡完其.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J].水产学报,,20():-.
[2]RashidT,EbringerA.RheumatoidarthritisislinkedtoProteus-theevidence[J].ClinicalRheumatology,,26(7):-.
[3]PabloZ,VanessaS,AndrewGAetal.Proteusmirabilisfimbriae(PMF)areimportantforbothbladderandkidneycolonizationinmice.[J].Microbiology,,(11):-.
[4]王瑞君,熊筱娟.棘胸蛙烂皮病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药物敏感性研究[J].淡水渔业,,42(04):31-34.
[5]林亚歌,叶键,石婷婷,等.中华鳖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J].水产科学,,33(12):-.
[6]许兵,纪伟尚.一种新的对虾病原菌(普通变形菌)[J].水产学报,,():-.
[7]ParadisS,BoissinotMN,BelangerSD,etal.PhylogenyoftheEnterobacteriaceaebasedongenesencodingelongationfactorTuandF-ATPaseβ-subuni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ystematicAndEvolutionaryMicrobiology,,55(5):-.
[8]杨移斌,余琳雪,杨秋红,等.斑点叉尾鮰源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10):-.
[9]曹海军,李永文,雷雨,等.大口鲇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相关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01):1-6.
[10]杨霞,吴信忠.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J].水产科学,,24():5-7.
[11]刘绍军.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防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2]路易丝·B·霍利著,陈海伦译.微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M].中信出版社,.
[13]李文建,汪正清.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因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02):80-82+8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