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经过:
患者男,60岁,因腹痛待查就诊于急诊科,医生考虑到其为腹膜透析患者,遂立即送检腹透液常规,标本外观黄色微浑浊(图1),显然与正常的无色透明的腹透液有明显区别,腹透液常规有核细胞计数为*/L(图2)。涂片染色镜检显示有核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见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现象(图3)。初步考虑存在腹膜感染,查询其当日血常规结果,WBC12.63*/L,中性粒细胞占91.84%(图4),支持腹膜感染的诊断,于是与其临床医生联系,此时该患者已被收治入院,建议加做腹透液细菌培养+药敏。第2天在中国蓝培养基上即长出了扁平有金属光泽的小菌落(图5),涂片染色后为革兰氏阴性、长短不一的杆菌,临床医生得到我们反馈的结果后即刻给患者经验性用上了左氧氟沙星,随即患者腹痛症状逐渐消失,第3天培养+药敏鉴定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图6)。第4日复查血常规,WBC为5.25*/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也降为76.94%,第5日患者痊愈出院。案例分析: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CKD及其他慢性疾病导致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病人数呈增长趋势,而腹膜透析就成为了终末期肾病患者便捷的治疗方式之一。
腹膜透析(PD)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膜作为透析膜的一种透析方式,通过灌入腹腔的透析液与腹膜另一侧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成分进行溶质和水分的交换,清除体内潴留的代谢产物和过多的水分,同时通过透析液补充机体所必需的物质。通过不断的更新腹透液,达到替代肾脏或支持治疗的目的。
腹膜透析性腹膜炎(PDAP)是腹膜透析最常见的并发症,它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出现下列两项或两项以上时考虑诊断PDAP:①有腹痛和/或腹透流出液混浊的临床表现;②腹透流出液白细胞计数>个/ul(腹透液至少留腹2h以上),且中性粒细胞>50%;③腹透液培养阳性。按照上述诊断标准该患者确诊PDAP是毫无疑问的。导致腹膜感染的病原菌可来自透析管腔、肠道、血液、透析液污染以及操作时的交叉感染等。患者若进行的是家庭腹膜透析,医院进行透析时,医护人员要将家庭透析的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其次进行透析时,必须戴帽子和口罩,严格无菌操作。再次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及合理搭配、遵守作息规律,增强体质,避免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炎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性疏导,使患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保证透析顺利进行。
另外,我们在体液形态学检查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各种有核细胞形态和比例,还要仔细查找细胞内含物,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内是否存在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若细胞内存在病原体,应按危急值要求及时报告临床,这对于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巨大,特别是在急性感染时,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确证病原体,能够挽救患者生命。如本文病例腹透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并有胞内菌存在时,需要及时通知临床,目的是使患者得到更及时更有效地诊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