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孙世仁,杨君,等.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易感因素分析[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5(3):-.
目的分析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致病菌谱、药敏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腹膜透析中心年7月至年6月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及未发生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龄(1年组,1~3年组,3年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组、初中及初中以上组)、培训者工龄(5年组,5~10年组,10年组)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临床资料;同时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致病菌谱、药敏等临床资料及转归情况。结果例CAPD患者中,87例患者发生例次腹膜炎,平均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66.8病人月。透析龄1年组,1~3年组,3年组的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8.8%(21/)、24.0%(56/)、6.4%(1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2,P0.);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患者腹膜炎发生率(29.1%,59/)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患者(12.4%,37/)(χ2=21.60,P0.);培训护士的工龄5年,5~10年和10年组,腹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4%(51/)、15.4%(23/)、8.6%(13/),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P0.)。腹膜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6.89±5.16)g/L]显著低于非腹膜炎组[(34.58±6.27)g/L;t=-8.8,P0.]。腹膜炎患者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58.3%(56/96),革兰阳性菌比例为78.6%(44/56)。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5.5%(5/11)。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的经验用药有效率为65.9%(70/)。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共21例次,66.7%(14/21)复发,33.3%(7/21)拔管。结论本中心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与患者透析龄、文化程度、培训者工龄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腹膜炎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且复发率和拔管率高。
腹膜透析;腹膜炎;致病菌;易感因素
腹膜透析作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因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以及成本较低等独特优势,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虽然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提高及患者教育的加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dialysisassociatedperitonitis,PDAP)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拔管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0年国际腹膜透析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PeritonealDialysis,ISPD)指南[1]及我国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2]指出,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是指导PDAP治疗的关键。但导致PDAP的致病菌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ISPD同样指出在制定PDAP治疗策略上应结合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
医院腹膜透析中心长期腹膜透析病人已达余人,是具代表性的西部地区腹膜透析中心之一。我中心地处西部地区,腹膜透析人群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PDAP发生率及致病菌方面与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着差异。该研究对近两年来本中心发生的PDAP进行人口学及临床特点、病原菌谱、药敏情况及临床转归分析,旨在总结本地区腹膜透析患者的相应特点,指导临床诊治。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收集年7月至年6月我中心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并在此期间发生PDAP的患者资料。从医院腹膜透析患者数据库采集所有在透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文化程度、培训者等一般资料;同时设立年龄、培训者工龄、文化程度、透析龄等因素匹配的非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血清白蛋白数据。将所有腹膜透析患者按照透析龄、操作者(患者/家属)文化程度、培训者工龄进行相应分组:根据患者的透析龄分为3组:1年组、1~3年组、3年组;根据操作者(患者/家属)文化程度分为2组:初中以下组、初中及初中以上组;根据培训者工龄分为3组:5年组、5~10组、10年组。
二、腹膜炎诊断标准
按照ISPD指南,诊断标准为:①腹痛和/或透出液浑浊,伴或不伴发热;②透出液白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0.5;③透出液培养有病原微生物生长。符合以上3项中的2项即可诊断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三、标本留取及资料登记
本中心要求所有腹膜透析患者出现腹痛、腹透液浑浊等可疑PDAP症状时第一时间拨打中心24h值班电话,并医院就诊。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取10ml透出液进行常规检查,5~10ml注入需氧及厌氧血培养瓶进行致病菌培养,连续留取3次标本后开始经验抗菌治疗(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定)。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龄、文化程度、培训者工龄、血清白蛋白等临床资料,同时详细记录腹膜炎致病菌及药敏结果。
四、治疗及转归
所有PDAP患者均按照ISPD及国内标准操作规程发布的治疗指南[1-2]所制定的标准方案进行治疗。在留取3次标本后,给予头孢唑林钠1g+头孢他定1g(尿量ml/d者,剂量增加25%),加入2L腹膜透析液中,保留6h,1/d。患者需在开始治疗后每天复查腹膜透析液常规,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待细菌及药敏结果回报后调整用药方案。腹膜炎疗程2~3周:首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除铜绿假单胞菌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培养阴性的腹膜炎疗程2周;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发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腹膜炎疗程3周;霉菌立即拔管,同时敏感药物治疗,疗程2周。PDAP的转归分为:①治愈,指腹膜炎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腹膜透析液有核细胞<×/L)。②再发,治疗结束4周内再发腹膜炎,致病菌不同。③复发,治疗结束后4周内再发腹膜炎,致病菌相同。④拔管转为血液透析。⑤死亡,指患者在腹膜炎未治愈时死亡或死亡前2周内发生过腹膜炎[3]。
五、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构成比、耐药率用百分数表示。率或构成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腹膜炎发生率及透析液培养阳性率
共纳入患者例,其中87例患者发生腹膜炎例次,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66.8病人月。共培养标本96份,培养阳性56份,阳性率为58.3%。
二、透析龄与腹膜炎的关系
透析龄不同,腹膜炎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透析龄1年组,1~3年组,3年组的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8.8%、24.0%、6.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2,P0.)(表1);透析龄1年组、1~3年组与透析龄3年组相比腹膜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χ2=9.71,P=0.;χ2=20.60,P0.)。透析龄1年组与透析龄1~3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27)。
三、文化程度与腹膜炎的关系
腹膜透析操作者(患者/家属)的文化程度与腹膜炎发生情况分析的结果显示,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组共28人发生腹膜炎37例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组59人发生腹膜炎69例次,腹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2.4%(37/)和29.1%(5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P0.)。
四、培训者与腹膜炎的关系
培训护士的工龄5年,5~10年和10年组,腹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4%、15.4%、8.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5,P0.)(表2);组间比较后发现:工龄5年组、5~10年组与10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49,P0.;χ2=4.93,P=0.),提示工龄相对短的培训者培训的患者易发生腹膜炎。
五、血清白蛋白与腹膜炎的关系
腹膜炎组(87例)与非腹膜炎组(90例)的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6.89±5.16)g/L、(34.58±6.27)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P0.)。
六、致病菌谱及耐药性分析
共培养96份标本,56份培养阳性。革兰阳性菌44例(占78.6%),以表皮葡萄球菌(21/44,47.7%)最为多见;革兰阴性菌11例(占19.6%),以大肠埃希菌(5/11,45.5%)最为多见;真菌1例(1/56,1.8%),见表3。致病菌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中,对于经验用药头孢唑啉钠的耐药率为37.5%(9/24),对于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无耐药菌株;革兰阴性菌中,对于经验用药头孢他定的耐药率为27.3%(3/11),见表4。
七、转归及经验用药的有效性
腹膜炎治愈率为86.8%(92/)。头孢唑林钠联合头孢他啶的经验用药总有效率为65.9%(70/)。因腹膜炎拔管改为血液透析者12例(13.8%)。死亡2例(2.3%)。表皮葡萄球菌导致的腹膜炎复发率最高,为66.7%(14/21),拔管率最高,为33.3%(7/21),头孢唑啉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有效率为66.7%(14/21)。
讨论
腹膜透析是ESRD患者的主要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PDAP仍然是长期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4]。0年ISPD腹膜炎治疗指南中指出,所有中心都要努力实现的腹膜炎发生率目标为0.29~0.23次/年(1次/41~52个病人月),我中心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66.8病人月,虽然优于指南规定水平,但仍是我中心患者死亡和退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控制腹膜炎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技术生存率的有效手段。寻找腹膜炎发生的易感因素,可以为预防腹膜炎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总结本中心腹膜炎相关因素发现,透析龄3年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明显下降,可能与其依从性好,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自我管理包括无菌操作能力加强有关。对于透析龄3年,尤其是1~3年内患者不断地强化无菌观念的宣教,进行反复操作再培训,会大大减少腹膜炎的发生。研究同时发现,培训者工龄小于5年,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明显升高,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重视护士的专科培训,对于腹膜透析这一特殊的居家操作,护士的经验、培训能力至关重要,需要从事5年以上的腹膜透析临床工作才可能成为合格的培训者。本组病例中文化水平偏低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高,总体结果与以往报道的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也会影响腹膜炎的发生率一致[5]。本研究腹膜炎组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腹膜炎组,提示CAPD患者持续存在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也是导致腹膜炎的高危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应更多地白癜风诊疗康复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