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腹透,PD)相关腹膜炎是腹透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腹透患者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严重腹膜炎可导致腹透患者腹膜功能衰竭、死亡,尤其是长透析龄和老年腹透患者。
而PD患者因长期置入腹膜透析导管,部分患者长期营养不良,以及腹膜炎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得其真菌感染风险增加,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约占腹膜炎的3%-6%。本文就真菌性PD相关腹膜炎的诊疗进行了概述。
真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
真菌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好发于腹膜炎反复发作、使用免疫抑制剂及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患者。临床症状与细菌性腹膜炎相似,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透液浑浊和腹痛,发生率分别为90%和75%。腹痛通常为弥漫性全腹疼痛,可能与恶心、呕吐、便秘等相关。大部分患者体温升高。部分患者症状较轻,包括腹部轻微疼痛及低热等。腹部查体时出现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阳性。
真菌性腹膜炎如何诊断?
真菌性腹膜炎与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相同,满足下列3项中任意2项即可诊断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腹腔感染症状;
?腹膜透析液浑浊并且透出液中白细胞≥×个/L,多核细胞50%;
?革兰氏染色找到致病菌或者腹膜透析液培养阳性。
真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为透析液分离和/或至少1次培养出真菌。
真菌性腹膜炎如何治疗?
国际腹膜透析协会腹膜炎预防和治疗推荐指南(ISPD)推荐:一旦确诊建议立即拔管;选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至少2周。
抗真菌治疗方案应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及患者反应,给药方式分为口服、腹腔注入或者静脉全身用药。抗真菌药物种类和特点如下:
?多烯类: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醇结合,形成一个跨膜通道,迫使细胞漏出和死亡。主要包括两性霉素及其含脂复合制剂。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具有高度、快速杀菌活性。肾毒性和输液相关全身反应是其缺点,脂质体毒性降低。
?唑类:抑制14-α脱甲基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使其通透性增加。主要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对白念珠菌均有高度抗菌活性,对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活性较低或耐药。
?棘白菌素类:抑制1,3-β葡聚糖合成酶复合物形成而破坏细胞壁。目前有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对各种念珠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
?嘧啶类:转变成氟尿嘧啶,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合成。代表药为氟胞嘧啶,易出现耐药,很少单药应用。
ISPD指南推荐药物的用法用量如下:
两性霉素B联合胞嘧啶用于初始治疗,但两性霉素B静脉给药时,蛋白结合率90%,腹腔药物分布低,腹腔局部应用时存在较大腹膜刺激性,可引起化学性腹膜炎和疼痛。氟胞嘧啶需监测其药物浓度,其峰浓度需维持在25-50mg/ml。
棘白菌素类治疗5-7天后,若患者情况稳定,培养结果对伏立康唑敏感,或者经治疗后重复培养阴性,可改为氟康唑。若为光滑念珠菌,建议使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脂质体(3-5mg/kg/d)用于其他药物不耐受或耐药,亦可将两性霉素B加至腹腔局部治疗(2-4mg/L),但易引起腹痛和腹膜粘连。对于无明显迁徙病灶的患者,建议疗程持续至培养阴性,临床换届后2周。
参考文献:
[1]年国际腹膜透析协会腹膜炎预防和治疗推荐指南解读.临床内科杂志.;34(1):70-72.
[2]真菌性腹膜炎诊治进展.临床军医杂志.;45(8):-.
[3]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及治疗.中国血液净化.;7(3):-.
医脉通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